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際  >  國際新聞
搜 索
上海可鑒紐約彈性城市建設和墨爾本水敏城市建設
2017-03-11 13:45:04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作者:可黎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人民網3月10日電 3月9日,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2017年上海綠色發展形勢分析報告會暨《上海資源環境發展報告(2017)》發布會在上海舉行。報告以彈性城市為核心主題,對上海彈性城市建設進行深入分析。報告分總報告、專題篇、實踐篇和國際借鑒篇四大部分,共計11個報告。

  報告對中國290個城市適應氣候變化面臨的挑戰進行了系統分析,指出當前中國各城市雖然從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生態綠化系統等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響應,但城鎮化快速發展、能源消耗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工業排污高居不下等原因,使得我國城市仍難以適應氣候變化的巨大挑戰。報告強調,上海在全國的城市發展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上海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人口集聚、資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的壓力,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越來越多,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城市氣候脆弱性開始凸顯。面對著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危機與挑戰,如何適應各種新變化、保持城市可持續發展、將上海建設成彈性城市成為上海需要解決的問題。報告分析了上海彈性城市建設的現狀、面臨的挑戰和建議。

  經濟彈性和基礎設施領先,生態彈性墊底

  報告從社會彈性、經濟彈性、生態彈性、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治理等五個評價領域構建了彈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並對上海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上海市近10年來城市彈性指數總體上表現出上昇趨勢,反映了上海市城市彈性發展水平在不斷提昇,城市應對各種環境風險衝擊的能力有所增強。

  其中,經濟彈性和基礎設施在五個評價領域中較為領先。在經濟彈性方面,2014年上海市第三產業佔比已經達到64.8%,高技術產業總產值佔比超過了20%,單位GDP能耗降低率在各省份中排第一位,產業轉型昇級取得階段性成效,城市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有很大改善。在基礎設施方面,2014年上海市排水管道密度為3.31千米/平方公裡,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88萬噸/日,互聯網用戶普及率達到76.8%,城市供排水、污水處理、電力、信息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提昇了城市應對突發性環境風險的能力。

  生態彈性在所有評價領域中得分最低。主要原因是上海城市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侵蝕增加,整體上仍削弱了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和調節能力。雖然人工生態系統建設也在同期進行建設,但人工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與自然生態系統尚存在不小差異,城市生態系統應對環境風險衝擊、並保持其結構和服務功能的能力受到削弱。

  自然系統調節能力弱,固有城市建設改造難

  報告指出,雖然從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生態綠化系統等方面做出積極響應,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上海在氣溫昇高、降水增加、海平面上昇、海洋災害增加以及極端氣候事件增加等方面仍舊面臨挑戰。

  首先,近三十年來,上海經歷了一個快速城市化的過程,大規模林地、綠地、濕地、耕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大量城市自然生態空間消失,導致上海的自然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變弱。其次,上海防汛排水設施建設上不平衡,易澇地區排水能力不足,而已完成的城市排水設施規劃和建設理念滯後,缺乏對雨水進行源頭減少和資源化管理的規劃和實踐,導致城市排水設施難以滿足發展需要。再次,上海作為一個高密度城區,難以提供充足的地表空間用於建設低影響開發或彈性基礎設施,而城市地下深層構築物等又將地下調蓄空間佔據,因此,對已建城市地表和地下空間的彈性化改造更新難度大。最後,彈性城市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在國內都剛剛起步,有限的經驗和技術也多為借鑒國外有關城市實踐案例,但不同城市的特征大有不同,且建設目標也有很大差別,因此,彈性城市建設也面臨著技術支橕不足的挑戰。

  設立制度保障,提高區域彈性發展水平

  報告指出,上海水環境治理開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轉向制度規制為主,從以命令控制為主轉向市場調節為主,從集中整治為主轉向長效治理為主,從減少人類活動對水環境影響為主轉向恢復水體自身修復能力為主。同時,報告指出,在上海彈性城市建設過程中,要與長三角等周邊區域相互合作,提高區域彈性發展水平。

  未來上海城市彈性能力的提昇,首先需要構建彈性城市建設的制度保障體系,將彈性城市建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構建符合上海城市發展需要的彈性城市測評體系。其次應建設分布式城市彈性設施,精確識別自然環境衝擊下的城市脆弱性程度的空間分布,重點關注易發城市自然災害的空間單元。再次,研發彈性城市建設的智能分析技術,建立彈性城市建設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數據庫,結合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基礎智慧技術,實現對突發的自然環境災害進行實時監測和快速反應。最後,注重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並加強長三角彈性城市建設的協同發展,上海治理水資源與水環境不能僅依靠自身努力,還應當謀求增進與周邊區域的合作。作為長三角的重要部分,應考慮打造長三角彈性城市群,推進長三角城市群協同制定彈性城市建設的關鍵技術、評價標准等區域准則,打造區域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加強流域水環境治理合作,提高區域彈性發展水平。

  可借鑒紐約彈性城市建設和墨爾本水敏城市建設

  上海位於海洋、河口與陸地的交匯地帶,生態環境較脆弱,且城市建設對氣候變化因素缺乏預先規劃,導致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不足。上海在彈性城市建設方面,生態彈性發展最弱,因此,上海急需轉型發展。

  報告指出,國外針對彈性城市的建設已有許多解決方案,如美國的低影響開發、英國的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澳大利亞的水敏城市建設等,都是上海在建設彈性城市的過程中可以借鑒的。

  報告指出,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水敏城市建設的經驗可從五個方面提昇上海城市建設精細化管理水平。一是提昇全社會對彈性城市的認識。二是注重溫室氣體控制和彈性城市建設協同,在新建的彈性城市項目中積極采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用水需求和廢水中的有機質含量。三是推出彈性城市建設指南、標准和輔助工具引領彈性城市建設。四是注重彈性城市項目開發過程中的風險管理,加強項目設計、建設、運行過程中的風險管控。五是將彈性城市與循環水管理結合,因為從城市水循環系統整體看,灰水、黑水的循環使用對增強城市彈性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分析總結紐約彈性城市建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可從四個方面為上海市彈性城市建設帶來啟示。在項目建設時,建築、基礎設施、海防工程昇級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投融資方面,要開拓彈性城市建設資金渠道,除了吸收國家財政撥款外,還要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在區域合作方面,要開展城市間、地區間、與科研領先機構間合作,在科學充分的預研究基礎上提高上海市建設韌性城市的整體水平。在政府治理方面,要制定扶持政策,創新彈性城市政府治理模式,以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各種城市治理挑戰。(可黎明)

責任編輯: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