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際  >  天下博覽
搜 索
京劇版《浮士德》讓意大利人為之傾倒
2017-03-13 16:11:4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羅馬3月12日電 通訊:京劇版《浮士德》讓意大利人為之傾倒

  新華社記者 羅娜

  古老的羅馬阿根廷劇院12日迎來中意文化碰撞的劇作——京劇《浮士德》。

  《浮士德》是德國文學巨匠歌德的畢生之作,京劇《浮士德》改編自這一巨著的《悲劇第一部》。故事講述了浮士德年過半百但欲求未滿,在魔鬼的誘惑下簽訂契約重游人生,瘋狂追求少女格蕾卿,最終釀成悲劇的故事。

  不同於西洋歌劇,京劇《浮士德》短小精悍,沒有中場休息。劇情跌宕起伏,服裝絢麗奪目,音樂、燈光、布景極佳地烘托了氣氛,京劇藝術的唱、念、做、打得以淋漓展現。一個半小時過得飛快。演出結束時掌聲經久不息,演職團隊兩次返場,不少觀眾表示根本沒有看夠。

  其實,意大利的觀眾對京劇《浮士德》並不陌生,早在2015年它已登陸意大利VIE藝術節,並在摩德納、博洛尼亞、米蘭等城市巡演數十場,俘獲了一眾外國『票友』,經常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

  這部劇受歡迎的最大原因,也正是它最大的特點——中西合璧。2014年,德國導演安娜·帕史克腦海中產生了這樣一個構思,隨後在中、意兩國作曲家和中國劇作家、戲曲導演的精心策劃下,經過一年的醞釀,由中國國家京劇院和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劇院基金會合力將該劇推向舞臺。

  了解京劇的人會在劇中發現《三岔口》《拾玉鐲》《失子驚瘋》等經典選段的影子。該劇導演徐孟珂說,這是雙方在創作之初就達成的一項共識——不做『無根之水』。整部戲的調度、身段、唱段都向傳統折子戲借鑒,讓演出更加有深度,而不是閉門造車。

  作曲家阿裡桑德羅·切普裡阿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開始合作是有難度的,起初我們都想把各自的樂器特點表現出來,結果就像用樂器吵架一樣並不理想。但是經過不斷的磨合,你會發現中西樂器以及電子音樂組合起來形成了互補,讓音樂特別豐滿,完全不顯得突兀。』

  除了音樂,服裝也是本劇的一大特色。設計師引入了西方現代舞臺表演服裝設計元素,面料從厚變薄,更能體現肢體動作。而最具突破性的是魔鬼聳肩貼身的戲服,充分體現了奸詐乖戾的角色設定,但蝙蝠圖案、立領等細節仍然保留了京劇戲服的傳統元素,可以說是『移步不換型』。

  最值得一提的還是語言的『入鄉隨俗』。魔鬼在本劇裡是丑角,在劇中插科打諢有非常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時『抖包袱』。在整場演出中,魔鬼會適時引入一兩句意大利語,起到點睛和逗樂的作用,收到很好的觀眾反應。

  意大利觀眾塞西莉婭說,京劇《浮士德》是她在意大利看到過的質量最高、最具有藝術性的中國演出,演員的舞臺功底很棒,雖然是自己聽不懂的語言,但整個故事線條清晰,『我完全能理解這部劇想表達的意思』。

  在羅馬生活工作的中國觀眾丁鈺潔表示,雖然自己生在中國但從沒看過京劇,沒想到京劇能把外國的經典故事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而且每個細節都展現了細膩的東方美。

  『聽到身邊的意大利人說真棒,我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也想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丁鈺潔說。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