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2日電 綜合報道,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滿兩個月,在外交方面的特點初露端倪。為了實現競選時『美國優先』的承諾,特朗普政府在貿易、移民方面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決心;而對待老盟友歐洲、日本,特朗普政府則是『軟硬兼施』,在合作的同時小摩擦不斷。
對外貿易:廢除協定推倒重來

在競選時就喊著『美國優先』口號的特朗普政府,首先在最容易讓支持者感受到成果的對外貿易政策上邁向強硬路線。
1月20日,特朗普政權上臺之後,按競選承諾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此外,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也將啟動重新談判。對於支橕美國推進自由貿易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特朗普政權表示未必遵守其爭端解決程序。
3月18日,日美歐和新興市場國家參加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德國閉幕。美國直到最後仍堅持貿易政策,呼吁在聯合聲明中刪除作為G20共識基本表述的『反保護主義』,寫入暗示貿易不均衡問題的『自由公平的貿易』。根據美國的主張,『對抗保護主義』這一表述從聯合聲明中消失。
對待移民:堅壁清野提高門檻
移民方面,特朗普政府也履行了競選時的承諾。長達3200公裡的美墨邊界上已間斷地修有高牆以及其它安全設施,不過特朗普政府還是希望通過修築新牆,將整個邊境線變成阻擋非法移民以及毒販的鋼筋水泥『長城』。
當地時間3月19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公布修牆招標計劃。新牆不僅高不可攀,而且縱深至地下,成為阻攔拉美『偷渡者』的無法穿越的『長城』。
不過,民眾格外關注的是,巨額建牆費用到底誰來買單。特朗普多次強調,修築界牆的費用由墨西哥承擔,雖然特朗普仍然堅持這一說法,但可能不是直接要求墨西哥政府付賬單,因為墨西哥方面早已拒絕了這種可能。
另一方面,在連續兩版『禁穆令』遇阻後,特朗普政府誓言就法院的禁止令發起上訴,決心提高移民進入美國的門檻。
對日本:政經分離軟硬兼施

對於盟友日本,早在特朗普上任伊始,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就代表美國重審對日本的安保承諾。近日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訪日再次確認加強同盟關系,讓安倍在與蒂勒森會談後滿意地說,感到『日美同盟又進入了新的階段』。
不過,日美在經濟領域的關系,顯然不如政治領域那麼融洽。日本杏林大學名譽教授田久保忠衛在日媒刊文《對日美關系持樂觀論為時尚早》。文中稱,特朗普就職後,隨著安倍成功訪美,以及兩國在安保協議、經濟合作等方面達成共識,日美外交關系取得了罕見的成果,但特朗普倡導『美國優先』,令人懷疑其很可能奉行『保護主義』,日美面臨『共同威脅』的認識會不會動搖?日本有必要謹慎看待。
正如田久保忠衛擔心的那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代表提名人萊特希澤就日美在農業領域的貿易談判明確表示,『日本將成為第一目標』。擬定貿易政策的國家貿易委員會(NTC)主席納瓦羅摩拳擦掌地表示,『將縮小日本棘手的非關稅壁壘。』
日本共同社說,貿易領域的『鷹派』在特朗普政府影響力增強,並為加大出口對日發起攻勢,日本企業界相關人士表示『遲早將面臨艱難的談判。』
對歐洲:批評不斷咄咄逼人

與2月同安倍晉三會談時微笑著握手19秒形成了鮮明對比,3月17日,當到訪白宮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要求與特朗普握手時,特朗普面無表情,未作出回應。不僅如此,他還批評德國欠下北約大筆金錢,『美國為德國提供了強有力且十分昂貴的防務援助,必須由德國支付較多經費』。
雖然白宮出面澄清特朗普『當時沒看到』,不是不握手,但有輿論認為這多少折射出特朗普對歐洲的態度——一直以來,特朗普猛烈抨擊歐洲的難民政策,也曾對北約組織(NATO)作出批評,讓多位歐盟國家領導人不得不回應:歐洲的事務『不需要外人來提供建議』。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就此認為,美國和歐洲的互動『進入了隔閡階段』,歐盟同美國的關系已經降到了歷史低點。他還警告說,美國和歐盟有發生貿易戰的潛在風險,歐洲『必須要認真對待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言辭,並且要做好准備』。
正如德國媒體評價此次握手事件所說的,默克爾作為西方自由世界的最後代言人,與主張『美國優先』的特朗普成為對立面。特朗普政府與歐洲的碰撞是『美國優先』與歐洲的『政治正確』的碰撞,最終不歡而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