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歐洲時報》28日發表評論文章《巴黎僑胞遇難我們應理性申訴討公道》,呼吁法方慎重客觀對待此事,正視執法和司法公正問題,同時也呼吁華人理性看待此事件,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達訴求。
這一年,對巴黎華人而言,真可謂禍不單行。繼張朝林去年遇害後,劉少堯又不幸離世。不同的是,張朝林死於劫匪之手,而劉少堯則倒在了法國警察的槍彈之下。劉少堯身後留下了寡妻和五個孩子,他的悲慘遭遇令人悲痛。我們跟無數旅法華僑華人一樣,哀悼遇難僑胞,並對他受到傷害的親人致以最真誠的慰問。
悲劇發生後,警方和遇難者親屬對事情經過的描述各執一詞,使人難辯真相。就目前所知的情況來看,此案確實存在不少疑點。比如,處理鄰裡噪音或糾紛何以要出動幾十名全副武裝的『打擊犯罪大隊』的警察?是否需要破門而入?在假警察闖民宅案經常發生的巴黎,面對便衣警察,當事人或家人怎麼能辨明真假?是否必須開門?面對身高僅1.60米的一個中老年人,即使他手裡有一把剪刀(據家裡人說他正在剖魚),一群身著防彈衣的警察是否真的就如臨大敵,會緊張到槍殺當事人?闖入民宅的警察是否遵守了『正當防衛必須恰當』的規定?據死者女兒講,從破門而入到開槍,僅僅纔2秒鍾。當事人真的對警察動刀子了嗎?警方一再強調要配備攝像機、提高執法透明度,在華人被槍殺事件中,警察是否用了攝像機?如果沒用,是出於什麼原因?這一事件從鄰居告發到警察開槍,其中是否含有文化、種族方面的因素?
劉少堯的悲劇同時也提出了法國治安日常所遇到的問題:警察具備軍事和民事這兩種主要的職能,承擔治安重任兩者缺一不可。近15年來,自片警制度被廢除後,法國警察的民事職能在不斷弱化,而軍事職能則不斷增強,在近年來恐襲威脅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強化軍事職能的趨勢更是有增無減。問題是,無論是應對恐怖襲擊還是改善治安,忽視民事職能、一味強化軍事職能,不但於事無補,而且會導致警民關系緊張,引起治安的惡性循環,甚至造成悲劇。與此同時,許多街區的民眾包括我們僑胞,都有過報警而毫無回應的經歷,警方有特殊針對性的執法是否應受到質疑?巴黎治安每況愈下,僑胞居然在自己家裡,當著尚未成年的女兒的面,就毫無預警地慘遭射殺,警方難道不應嚴肅審視如何柔性執法的問題嗎?希望這能成為法國全面反思治安政策的契機。
劉少堯被槍殺後,巴黎華人自發集會悼念,警方以違法集會為由采取行動,驅散示威群眾迅速演變為衝突和鎮壓。跟劉少堯遇難悲劇一樣,警方跟示威者對此各執一詞,警察指責示威者暴力對抗,而當時在場的一些華人則指責警察暴力執法。華人集會未能獲得警方許可,當屬違法集會;但法國的亞裔社群並不以鬧事暴力而出名,警察原本可以發揮其民事職能,采取冷靜、淡化的方式處理,何以立刻昇級為鎮壓?警察在采取行動時,為何不能表現得更專業一些,避免傷及和平集會悼念死者的無辜僑胞呢?
當然,盡管發生了僑胞被槍殺的悲劇和華人集會遭到鎮壓的事件,我們仍然主張僑胞爭取自身權益和人身安全的合法訴求應以冷靜、理性的方式進行,避免過激違法行為。我們贊成中國當局對保護僑胞、要求任何一方避免過激行為的立場。在劉少堯遇難後,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法國大使館都立即向法方交涉,要求法方盡快查明真相,切實有效地保障在法中國公民的人身安全,同時還希望法方理性對待僑胞對此事件的反應。旅法僑胞的代表也已經緊急召開會議,呼吁廣大僑胞以理性方式討說法、要公道,表現出華人文明、理性的素質和維護華人權益的責任心,理應得到呼應和贊賞。
從目前媒體得到的各種信息來看,我們不能排除警察濫用暴力執法的可能性,因此面對中國當局的交涉和華人社群要求法國當局主持公道的訴求,我們強烈要求法國政府和司法部門慎重客觀對待這一事件。我們同時希望,華人為劉少堯討公道的行動能得到法國社會的支持,因為此案涉及的並不僅僅是華人社群,而是整個社會必須正視的執法和司法公正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