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沸騰
事發後,美聯航被推上風口浪尖。這家大牌航空企業先是發表了一份不痛不癢的聲明,僅對機票超售表示道歉。由於民意沸騰,美聯航首席執行官奧斯卡·穆尼奧斯不得不出面發表聲明,對『不得不重新安排這些乘客的行程表示道歉』。
許多社交網絡用戶批評穆尼奧斯毫無誠意,且沒有直接向那名被趕下客機的乘客道歉。名叫『TessaDare』的『推特』用戶說:『請你為說「不得不」道歉。明明還有其他辦法。你心知肚明。』
布裡奇斯說:『他們對待這名乘客的做法錯誤,警察(應為保安)也被迫處理尷尬局面,美聯航原本有多種方式處理這件事,而他們的做法恰恰不為人稱道。』
不少網民贊同布裡奇斯的看法,即美聯航可以用其他方式處理這件事,而他們的做法『不尊重人』。
有人指出,雖然機票超量預訂是普遍做法,但航空運營商一般采取各種補償方法協商解決,包括以現金、支票或代金券形式為自願或強制『被拒絕登機』的乘客提供賠償。把乘客拖下飛機實屬少見,而且是為『自己人』騰座位,令人氣憤。
美國交通部證實將調查美聯航是否違反相關超售機票規定。這一部門指出:『盡管在飛機超載且沒有乘客自願下飛機的情況下,航空公司可以迫使乘客下飛機,並可針對這種情況執行自身准則,但航空公司有責任就允許誰留在飛機上作出公平抉擇。』
還有人質疑,是否因為這名男子的族裔身份纔使他被『抽中』。如果他不是華裔或亞裔,是否還會被強行拖離座位。當地媒體報道,被抽中的其餘3名乘客是這名男子的妻子和另一對夫婦,尚不清楚後兩人的族裔背景。
芝加哥民航局10日在一份聲明中說,一名涉事機場保安沒有遵守相關規程,已經被停職並將接受調查。
自辯無錯
穆尼奧斯在10日晚致美聯航員工的內部信中說,那名男乘客之所以被拖下飛機,是因為他無視機組人員要求,表現得『具有破壞性且好斗』,致使機組人員不得不叫來機場保安。
『我們的員工按照既定程序處理像這樣的情況,』穆尼奧斯說,『我對事態昇級深表遺憾,但依然堅定支持你們。我要稱贊你們為了確保遵守規程而繼續出色地工作。』
這封內部郵件在網絡上曝光後,更是火上澆油。網友拉斯蒂·福斯特說,這封信說明了美聯航為何會發生這種事件——其首席執行官覺得整件事合情合理。『我不信任這家航空公司,不會把我的安全交托給美聯航。』
美國華人聯合會10日發表聲明,要求美聯航和聯邦航空局立即徹查這起事件,並且調查超量預訂等行業慣例。聲明同時要求芝加哥民航局立即徹底調查涉事保安的行為如何違反自身規程,濫用暴力的文化和習慣必須得到阻止和改變。
這已經是美聯航一個月內第二次因『拒載』而成為各方焦點。
3月26日,一架從丹佛飛往明尼阿波利斯的航班拒絕兩名少女登機,原因是她們著裝不符合要求,下身僅穿著緊身褲,沒穿裙子。美聯航方面說,之所以拒絕這兩名少女登機,是因為她們持有美聯航『特別通行證』,而持有這種證件的人在登機時必須遵守公司的衣著規范,其中包括不准穿緊身褲、夾趾拖鞋或破洞牛仔褲。
這一事件曝光後,迅速成為社交媒體熱門話題。一名目擊整個事件的網友說,其中一名少女的父親當時穿著短褲,但被允許登機,美聯航的做法是『性別歧視』。
杜鵑(新華社特稿)
觀察
暴力拖拽乘客下機的經濟分析
客票超賣、暴力執法、航空公司的傲慢態度……在這一飽含爭議的事件中,哪些是真正值得反思的問題?
公共利益VS個人利益:
超賣的合理性
超賣,並不是反思的重點。因為超賣既符合公共利益,也有利於消費者,存在公共政策和經濟上的合理性。
航空公司超賣只有一個原因:有乘客買了機票卻未登機。其原因可能是主觀的,例如臨時改變了出行計劃;也可能是客觀的,例如遭遇交通堵塞。而且,不同人群誤機的概率不同。例如,擁有連續航程的乘客誤機概率更低。又如,全家旅行者的誤機概率會低於商務旅行者。
鑒於總是有部分乘客無法搭上飛機,航空公司因此會設定一定的機票超賣率。但一個航班超賣多少機票合適?這涉及經濟學上的博弈論,有賴於出行大數據的積累以及復雜的數學模型。
超賣的最大好處在於提高上座率,增加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同一架飛機、燃燒同樣的燃油、產生同樣的污染、利用同樣的公共空域,如果超賣能達到運送更多乘客的效果,顯然符合公共利益。
在過去幾十年裡,航空公司這套復雜的計算系統在不斷完善。根據美國運輸部統計,如今由於超賣原因無法登機的乘客比例僅為0.09%,而1999年這一比例高達0.2%。
雖然去年美國有47.5萬乘客(1999年時高達107萬)因機票超賣而無法登機,但超賣行為的確可以令更多旅客搭上飛機。
其實,對普通旅客來說,超賣也符合其個人利益。首先,超賣是因為有人誤機,而乘客誤機後機票並不作廢,航空公司會為其改簽;其次,超賣導致上座率更高,因此攤薄了飛行成本,導致航空客票價格下降。和20年前相比,如今的飛機越來越擁擠,但好處是飛行成本也大幅降低。
獲益者VS受損者:
超賣成本如何分攤
有受益者就有受損者。所有消費者都希望自己是超賣的受益者(更便宜的票價),而非受損者(耽誤出行)。因此,這要求航空公司對超賣有所補償。
美國法律規定,旅客因機票超賣而無法登機應獲得賠償:如航空公司提供備選航班,最高賠償額為675美元;如未提供備選航班,最高賠償額為1350美元。
由於賠償上限過低,這一規定長期以來備受批評,也導致航空公司在決定誰能登機、誰不能登機時『看人下菜碟』。例如,航空公司顯然不會阻止頭等艙乘客登機,因為他們的機票價格很可能高於法定最高賠償額。
在本案中,美聯航號稱隨機選擇了4位必須下飛機的乘客,但其實選擇並非沒有標准。根據美聯航官網介紹,公司會優先保障殘疾人和兒童權利,其他人則將根據艙位、行程、會員信息來決定優先順序。
換句話說,在本案中,無法斷定航空公司的決定帶有種族(亞裔)歧視動機,但可以確定的是,的確存在經濟歧視:付錢更多、更忠實的乘客因超賣而無法登機的概率會更低。這一機制傾向於讓窮人和不常坐飛機的人來承擔超賣成本。
本案中的問題更在於:乘客不是因超賣而無法登機,而是登機之後被暴力拖拽下飛機。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超賣補償問題,而是航空公司為何敢如此膽大妄為?
公共利益VS企業利潤:
壟斷如何轉移利益
壟斷,是美國航空公司敢於漠視消費者利益的根本原因。過去15年裡,美國航空業進行了大規模重組,包括達美兼並西北航空公司、美聯航和大陸航空公司合並、美國航空公司和全美航空公司合並等。這些兼並重組導致航空業缺乏有效競爭,形成近乎壟斷的格局。
目前,美聯航、達美航空、美國航空和西南航空四家最大航空公司控制了約八成美國國內航空市場。在市場被少數企業瓜分的同時,美國民航企業利潤已接近歷史新高。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數據,去年美國航空企業利潤總額超過200億美元,超過歐洲、亞洲、中東、拉美和非洲地區航空公司淨利潤的總和。在航空服務飽受詬病的同時,美國卻成為全球最掙錢的航空市場。
近乎壟斷的航空市場導致航空公司喪失改善服務的動力,甚至出現了退化趨勢:機票越來越貴,座位越來越小,服務越來越差。『有時候,坐飛機就像是一幕「殘酷戲劇」。』美國全國商旅協會副主席邁克爾·萊昂斯這樣描述在美國坐飛機的感受。
超賣客票是提昇公共利益的一項機制,但在日趨壟斷的美國航空市場,卻似乎淪為企業提昇利潤的工具。這起事件折射出的美國航空業壟斷問題或許更值得全球航空市場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