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際  >  國際新聞
搜 索
越南防長應邀正式訪美 美國將派航母訪問越南
2017-08-10 07:37:59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8日與到訪的越南國防部長吳春歷會談。五角大樓宣布,明年將派一艘航空母艦訪問越南。

  這將是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後美國航母首次訪問越南。

  尚不清楚美軍航母會選擇在明年什麼時候、什麼時機訪問越南,屆時是否會與越南海軍進行聯合演習,是否停泊可以容納航母進駐的越南南部深水良港金蘭灣。美軍艦船近年來多次在金蘭灣停靠維修。

  越南政府先前在一份聲明中說,越南總理阮春福今年5月訪問白宮時,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討論了航母訪越事宜。

  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4月宣布,特朗普將在11月訪問越南,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動態:越南防長應邀正式訪美】

  五角大樓8日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馬蒂斯與吳春歷討論了不斷發展的美越防務關系以及地區安全挑戰,同意深化兩國防務合作,具體形式除了美軍航母訪越,還包括擴大海軍合作,增加情報共享。

  馬蒂斯在會談中對兩國在維和行動、人道主義援助和海上執法上的合作表示滿意。

  法新社報道,美國海岸警衛隊今年5月向越方移交7艘二手巡邏艇。

  按照五角大樓新聞稿的說法,美越防務關系的基礎是『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包括『南海和全球航行自由、尊重國際法和承認國家主權』。

  應馬蒂斯邀請,吳春歷本月7日至10日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他是越南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書記,軍銜大將。

  越南通訊社說,吳春歷此次訪美有助於加強越美兩國人民和軍隊之間的『互信和友好關系』,落實兩國高層領導所達成有關防務領域合作的共識,使雙邊防務合作符合越美『全面伙伴關系』。

  【背景:美越軍事交流近年昇溫】

  就在吳春歷啟程訪問美國前一周,美國國防大學高級學員代表團訪問越南,並在7月31日與越南人民軍副總參謀長阮方南會面。

  越通社報道,7月6日,越南國防部副部長阮志詠會見到訪河內的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戰略力量小組委員會主席邁克·羅傑斯,稱兩國防務合作潛力巨大。

  去年10月,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裡·哈裡斯對越南進行工作訪問,並與越南人民軍總參謀長、副防長潘文江會談。

  同月稍早時候,副部長級的美越第七次國防政策對話在河內舉行,由阮志詠和五角大樓分管南亞和東南亞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幫辦卡拉·阿伯克龍比共同主持。

  美越軍事交流頻繁的背後,是美越關系昇溫,是貝拉克·奧巴馬政府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後,美國把越南視為在東南亞的重要伙伴,越南則借助美國增強自身影響力,搞區域制衡。

  2011年,美越簽署《防務合作備忘錄》,並在此基礎上於2015年簽署《防務關系聯合願景聲明》。

  2012年6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利昂·帕內塔訪問越南,成為越戰結束後首名訪問金蘭灣的美國國防部長。

  2014年8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丁·登普西訪問越南。這是美軍參聯會主席自1971年以來首次訪問越南。

  2014年,美國部分解除對越南的武器銷售禁令,允許對越出售與海上安全相關的防務裝備。2016年5月,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訪越期間宣布,美國將全面解除對越南的武器銷售禁令,但仍將『逐筆審議』。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對此表示贊賞,稱這顯示出兩國關系已經完全正常化。

  【鏈接:越共『蛙人』重創美軍航母】

  美軍航母上一次駛入越南海域是2010年8月。為紀念美越關系正常化15周年,美軍『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抵達越南峴港附近海域,與越軍舉行為期一周的海上演練活動,兩國均稱這是『非作戰聯合訓練』。

  美軍航母上一次停靠越南,則是越南戰爭期間。多艘航母參戰,艦載機轟炸越南境內目標。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游擊隊員曾重創一艘給南越政權運送軍事裝備的美軍護航航母。

  1964年5月2日凌晨,越共游擊隊兩名『蛙人』悄悄摸到在西貢港(今胡志明港)下錨的美軍『卡德』號護航航母邊上,在右舷綁上兩包炸藥後引爆,炸出一個近4米長、近1米寬的大洞,導致這艘軍艦下沈15米,5名平民船員死亡。

  『卡德』號後來被拖到菲律賓蘇比克灣美軍基地接受修理,又在日本橫須賀基地大修。『卡德』號是一艘二戰時服役的『博格』級護航航母,這一型號由貨船船體改建,其防護、抗損能力和武器裝備與美軍常規航母不可同日而語。

  美國和越南1995年建立外交關系。2000年,威廉·科恩成為越戰結束後首名訪問越南的美國防長。美越在這一年簽署雙邊貿易協定,即將結束任期的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成為越戰結束後訪問河內的第一位美國總統。

  2006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簽署給予越南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法案。現階段,美國是越南第二大貿易伙伴。(胡若愚)(新華社專特稿)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