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最高法院原定25日宣判的大米收購案,因被告、前總理英拉沒有出庭而被迫推遲。原定上午9時開始的宣判,因被告席一直空著而無法進行。半個多小時後,英拉的律師告訴法官,英拉因中耳迷路積水導致頭暈耳鳴,無法出庭。法官商議後認定對律師陳述不予采信,在對英拉發出逮捕令的同時,宣布將裁決推遲到9月27日。
自始至終,英拉不知所蹤。
那麼,英拉究竟去哪兒了呢?
自宣判前一天,泰國坊間就傳出不少關於英拉逃亡的消息。不少消息似是而非、卻又似非而是。直至當晚還有媒體稱,英拉仍在自己的寓所,並未逃離。
但是又有人注意到,英拉24日上午在社交網站臉書上貼出一篇不短的文字,勸告支持者不要在25日宣判日這天前往最高法院,擔心可能發生暴力事件。她還說,有『第三只手』可能會在現場制造混亂。據此,有人判斷,英拉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出庭。
事實上,在宣判前,大多數人都推測,法院會對英拉作出『判定有罪、但緩期執行監禁』的裁決。這種『判而不決』的策略,一方面可以對英拉在大米收購案中存在的濫權舞弊違法行為進行定性;另一方面可以用『延時懲罰』的手法對英拉未來的活動加以牽制,為當局留出餘地。有了這一『餘地』,當局就可以進退自如、收放自若,算是一招顧全大局、避免動蕩、又將對手捏在手中的緩兵之計。
而英拉的不出庭,實際上是在避免被對方的『緩兵』拖累。她不出庭,於自己也是『緩兵』之策——在時間上推遲庭審,在空間上獲得行動自由。
對法院和軍政府而言,英拉都是一個值得小心的對手。雖然她已不是總理,但她畢竟在泰國國內還擁有大批支持者,僅她的『臉書』賬號就有超過600萬關注者。更重要的是,自英拉的兄長他信2006年被政變推翻後,英拉就成了他信支持者『紅衫軍』的一面旗幟。她的一舉一動,會讓這些年略顯平靜的泰國政治再起波瀾。
眼下,英拉的去處有三。一是被逮捕拘禁,直至9月底的庭審宣判;二是繼續不知所蹤,在暗處靜觀其變;三是逃離泰國,和她兄長一樣開始流亡生活。對於政府而言,最後一個去處或許是他們最願看到的結局。
但不管怎樣,英拉一案,已經成為泰國政局的新看點,甚至會成為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