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磚合作機制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十年來,『金磚國家』從一個美國高盛公司經濟學家提出的概念,通過參與國的不斷努力,已經成長為一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多邊合作機制,在世界政治、經濟和安全等事務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在過去的十年,金磚國家的成就可圈可點,自2006年至2016年,金磚國家的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中的佔比從12%上昇到23%,幾乎翻了一倍,對外投資佔比從7%上昇到12%,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50%。2016年,金磚五國間貿易總額近3000億美元,足見體量之巨。
近幾年來,西方媒體中關於金磚『成色下降』的言論不絕於耳,其實,片面討論『金磚』究竟是24K還是14K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金磚五國不是銀行地下室保存的五根金條,而是五個獨立的經濟體組成的多邊合作機制,受國際國內經濟和合作狀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內的波動與變化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我們需要關注的是『金磚』的發展趨勢和潛力,以及『金磚』在下一個十年所面臨的挑戰。
五塊磚為什麼能走到一起?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建立是構建國際新秩序的客觀需求。冷戰結束後,新的世界秩序格局正在形成,這一過程漫長而復雜,充滿了博弈與變數。總的說來,美國、日本和西方國家所主張的國際新秩序是對舊秩序的修改、強化和延伸,既要與時俱進,又要維護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導地位。而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則希望在國際事務中有更多的發言權,將自己國家與民族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建立一個平等、互利、互鑒、互信的新的國際秩序。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42.88%,分布在歐亞美非四個大洲,經濟增長走在世界前列,既體現了文明的多樣性,又呈現出巨大的經濟活力。
經濟的增長和國際影響力的提昇,使得五國有了共同的訴求,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和發展空間,而這就需要打破舊有的規范,建立新的國際秩序。正是這一共同訴求和共同發展的需要,讓這五個處在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方式的國家走到一起,形成了『金磚五國』的多邊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