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抹不去的牽掛
本報駐泰國記者俞懿春
『記憶中,小時候不斷有海外親戚回國探親,逢年過節總能收到來自南洋的衣服零食,這讓幼小的我對海外無比向往。』2000年,年僅24歲的福建晉江青年蔡上新懷揣著僅有的3000塊錢,背井離鄉來到泰國謀生。
經過17年發展,蔡上新公司的產品目前佔據泰國傘業市場的40%。『家鄉東石鎮傳統傘業的興盛,是我最堅實的後盾,也是我最引以為傲的事情。』蔡上新說,隨著祖國影響力的增強,中國產品得到更多信任,他的訂單也多了起來,『「中國制造」在泰國得到了普遍認可,海外的生意更好做了。』
隨著在泰國事業的蒸蒸日上,蔡上新也心系祖國和家鄉發展。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他毫不猶豫向災區人民捐出善款;在母校僑聲中學六十華誕之際,他與妻子一同捐資,為學子們創造更好的就學條件;在2012年日本企圖通過『國有化』竊取我國釣魚島時,蔡上新與100多位泰國華僑華人自發來到日本駐泰大使館前,高舉中國國旗,舉行和平抗議。
在今年5月由國務院僑辦主辦、北京市僑辦和北京大學承辦的『海外華裔青年企業家中國經濟研修班』上,蔡上新感受到祖國對海外華僑華人的重視,對年輕僑領的關心。10多天的培訓,讓他對祖國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現狀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特別是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一帶一路』建設更是讓他信心大增。『我們要發揮自身優勢,把更多的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推介到泰國及周邊國家,同時要發揮商會的優勢,組織泰國企業家、華僑華人到中國投資,共享中國發展的紅利。』蔡上新說。
年過花甲的泰國中醫師總會會長林丹乾在泰國已經生活工作了23年,他為推動中醫在泰國的合法化做出不懈努力,並最終取得成功。目前,泰國經過注冊的中醫師有900多位。『中醫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醫師來到海外,也把中華文化通過另一種方式傳播給當地人。』林丹乾說。
2012年,林丹乾經泰國中醫界公開投票選舉、泰國衛生部官方批准,高票當選為泰國衛生部中醫執業管理委員會的專家委員,協助泰國衛生部把中醫管理進一步正規化、專業化。近年來,他也積極牽頭推動泰國中醫師總會與在泰國的孔子學院合作,開展醫療義診活動,尤其是對泰國本土中醫師進行醫療技術培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在泰國,不僅有像蔡上新這樣的優秀僑領、像林丹乾這樣乾出不凡成績的老僑,還有更多的、在各自能力范圍內發光發熱的普通華僑。『80後』的江西女生楊莉是一名新僑,來泰國的時間不到4年。2015年泰國四面佛爆炸案發生次日,她主動跑到中國游客所在的醫院,一待就是數日,為受傷同胞及遇難同胞家屬提供志願服務。
『都是中國人,我能幫忙的就一定會竭己之力。』朴實的話語,透露出楊莉對祖國同胞的深厚情感。無論是老僑還是新僑,祖國都是他們心頭最大的牽掛,也是最強大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