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際  >  國際新聞
搜 索
性別戰爭,英國『瘋了』? 在去性別化的路上,歐洲莫非『走火入魔』
2018-02-06 09:11: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德國柏林市政府官員推廣『全性別廁所』。

  【環球時報駐德國、英國、瑞典特約、特派記者青木紀雙城孫微黃雲迪本報記者范凌志】說起男女性別平等,很多人會想起歐洲特別是北歐國家,因為它們在該領域起著帶頭示范作用。然而,它們邁出的步子遠比想象的大。隨著平權運動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當我們還在吐槽『男人該有男人樣』時,一些國家已經在著手推動主流社會打破傳統的性別男女二元對立。從法律、商業到教育、宗教,歐洲國家的相關新舉措在社會上反響熱烈,與此同時引發巨大爭議,有人贊揚社會平等得以推動,有人認為矯枉過正、流於『政治正確』。中國學者王義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現象和趨勢,是後現代社會對現代社會的一種『矯枉過正』。

  『性別戰爭』,英國『瘋了』?

  一年多前,一名英國8歲小女孩因一段視頻成為網絡焦點。視頻中,在著名的樂購超市,她批評貨架上的T恤存在性別歧視:為什麼男童的T恤上寫著『沙漠探險等著你』『英雄』,女孩的T恤上卻印著『美麗』『我覺得我美呆了』?『每個人都認為女孩就該漂亮,男孩就該大膽冒險』,這名小女孩不滿道。該視頻在Youtube上引來十多萬人點擊觀看。

  好像是呼應這名小女孩的批評,去年9月,英國老牌的約翰·劉易斯百貨公司大幅整修童裝部,去掉男孩和女孩標簽,讓所有童裝走中性路線。但與那名8歲小女孩獲得廣泛贊揚不同,約翰·劉易斯百貨公司引發了爭議和論戰。一方面,一些家長和支持性別中立的團體支持該公司的做法,稱贊其推廣多元包容文化,打破『過時的規范』;另一方面,在社交媒體上,很多人批評約翰·劉易斯屈服於『政治正確』,威脅要抵制它。『英國瘋了!』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寫道。

  因童裝而引發的這場『性別戰爭』,反映出『非男則女』的傳統觀念正在發生變化。過去幾年,在英國主流媒體中,有關跨社群、跨性別認同的問題越來越多地被討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那些超越傳統性別定義的人應受到尊重,與此同時,社會多個領域嘗試『去性別化』的改革。

  近年,英國一些學校要求教職員工避免用『男孩』『女孩』稱呼學生,以免讓跨性別者感覺自己被排除在外。去年7月,倫敦的地鐵站開始使用『大家好』,而非傳統的『女士們、先生們』來問候乘客。在商業領域,位於倫敦市中心的高檔百貨公司塞爾弗裡奇,早在2015年就推出『去性別零售空間』,將產品除去品牌標簽,不注明是男裝還是女裝。伴隨這股風潮的,還有中立性別廁所的興起。

  類似現象獲得了一部分人肯定,他們認為,原先性別二元化下的制度和規范『有損其他群體尊嚴且千瘡百孔』。但也有人認為,『去性別化』會給社會帶來大問題,比如讓一小撮具不良動機者有更多機會作惡。批評者還常常用『政治正確』來抨擊相關舉措,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中性廁所時稱:廁所似乎也成了『政治正確』的一部分。

  早前有報道稱,英國下一次人口普查,『非男則女』的性別問題將徹底消失。英國國家統計局後來表示,性別問題不會消失,只會換種問法,如果被調查者想回答『無性別』或不單純歸屬某種性別,可在補充欄處填寫。對此,英國《每日快報》稱,英國或將成為全球首個不要求被調查者透露性別的國家,『又一波政治正確的運動將席卷全社會』。

  『成長在沒有性別的世界裡』

  英國發生的這些事,同樣在德國上演。今年1月,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學生會公布了一條轟動德國的消息:從今年夏季開始,該校開放4個『全性別廁所』。『將廁所只分為男廁和女廁,是不符合性別多樣化需求的』,學生會稱。

  這次的『廁所去標簽化』是德國大學向性別平等和『去性別化』方向進發的一小步。德國人對此是怎麼議論的呢?『這是在玩弄政治正確!是不是過不了多久,女性停車位也會被「全性別停車位」替代?』『沒有任何必要的燒錢……要多蠢纔能做出這種事?』

  其實,比勒菲爾德大學設立的『全性別廁所』在德國不少地方已經存在。3年前,柏林市政府開始嘗試在全市各地設立這種廁所。不少媒體支持這種嘗試,認為同歧視少數群體現象的斗爭就從這裡開始,廁所是反歧視的戰場。

  在德國『去性別化』的嘗試中,2013年8月德國最高法院的一個判決是個裡程碑事件——面對一名雙性人,法院決定:從當年11月以後,德國的新生兒出生證明上可以選擇『不確定性別』!此舉被譽為歐洲的法律革命。新法律也規定,民眾可選擇終身維持『不確定性別』。不過,德國護照還是要求持有人填上代表女性的『F』或代表男性的『M』。

  許多德國人對這種『去性別化』表示擔心。柏林兩個孩子的媽媽斯戴范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們的9歲兒子本尼最近出現了性別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否更像女孩。她認為,學校和社會有很大責任,許多學校開設課程,誘導孩子對性別產生質疑,一位這是性別平等的體現。

  實際上,『去性別化』在歐洲許多國家都是熱門話題,且案例越來越多。瑞典著名服裝品牌H&M此前推出中性牛仔系列服裝,主打不分男女款皆可穿。瑞典『國民潮牌』Acne,『去性別化』的設計理念貫穿其全季服裝。除了專門為男性設計高跟鞋,Acne還曾大膽地在一季女裝廣告中啟用一名11歲男童模特,讓他身著粉紅色呢絨大衣,腳踩高跟鞋,手提女士皮包。

  『去性別化』甚至蔓延到宗教領域。去年11月,瑞典最大基督教會敦促其神職人員從今年5月開始,在稱呼上帝時必須使用性別平等的語言,包括不再使用男性的『他』(he)及『主』(Lord),而是用更為中性的『神』(God)。

  『成長在沒有性別的世界裡。』以關注亞文化和邊緣群體聞名的媒體VICE,去年曾派記者前往瑞典,與一個反二元性別規范的家庭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這個家庭裡,『奶爸』是一名非男非女的間性人,兩個孩子都是生理男性,好動但經常穿著裙子,喜歡粉色。其中一名孩子米卡被問及自己是男還是女,在屢次回避後,米卡小聲說還是希望用『hen』(中性人稱代詞,用來取代『han』(他)和『hon』(她),已被正式列入瑞典《國家百科全書》——編者注)稱呼自己。VICE的報道稱,在不強調性別規范的幼兒園,米卡過得很開心,但當昇入小學時,米卡的奶爸需要為擇校費工夫,因其要確定老師的性別教育觀念符合自己的要求。

  必然趨勢還是矯枉過正?

  對於一些國家,特別是在性別問題領域扮演先鋒角色的北歐國家來說,消除性別標簽正成為其對社會平等的一個最新闡釋方向。但對此不適應的人卻認為人們在性別問題上正經受著『壓迫』。

  『西方正在經歷一個旅程:從離婚、單親父母到同性婚姻,曾經被視為劣勢或錯誤的行為已經轉化為某種人權。在這個過程中,同情轉變成了壓迫。』英國《泰晤士報》專欄作家梅拉妮·菲利普斯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事實上,性別不會遭遇危機,因為它本身就是不變的現實,但現在,在性別問題上有「壓迫」。』

  『歐洲「去性別化」潮流已到了矯枉過正的程度。』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德國社會學者馬塞爾不客氣地表示,一些人把『去性別化』當作真正的平等、自由,認為是歐洲價值觀的體現,甚至有人認為,作為『文明先驅』,歐洲應該引領『去性別化』革命。他認為,這是歐洲人『政治正確觀』導致的結果。

  其實,在美國和加拿大,有同樣的現象發生。數天前,為讓國歌歌詞可以不分性別,加拿大參議院通過『國歌性別中立』法案,原有的『在你們所有兒子的指揮下』,改為『在我們所有人的指揮下』。去年底,美國紐約運輸部門要求地鐵及巴士司機在乘客廣播中,停止使用『女士』『先生』字眼,改為沒有性別指向的『乘客』『各位』等詞。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奈講席』教授、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跟過去工業化時代效率的競爭不同,在全球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歷了一系列分化,在物質基礎雄厚的條件下,效率不再是唯一選擇。所以,社會包容了這些個性化現象。歐洲經歷了中世紀、一戰二戰對婦女兒童的迫害,現在『去性別化』可以說是歐洲進入後現代社會後對現代化的反叛或者解構,也是全球化的一種反映。

  王義桅認為,西方曾在一些跟性別有關的稱謂上糾結過,這些都是後現代社會對現代社會的一種矯枉過正。現在中國也在經歷類似過程,比如少子化、離婚率比較高等,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顯現這種趨勢。但現在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問題還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可以把『去性別化』等看成一種選擇,至於好不好、是否走偏了,不必匆忙下結論,畢竟從現代的角度看後現代的事,從中國的立場看歐洲,總歸有些不習慣。

  馬塞爾則表示,現在歐洲內部因英國『脫歐』、難民問題而陷入各種危機之中,外部則面臨亞洲競爭,說到底,這股『去性別化』潮流是一些政治利益群體在推波助瀾,是一些人的激進舉動,未來可能會引發一場文化戰爭。

責任編輯:孫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