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30日電 2020年,美國民眾所聽到的關於自己國家的描述,仿佛出自兩個平行世界。
政黨大會上,共和黨所認為的『積極而光明』的美國——疫情在消退、經濟正復蘇、系統性種族主義並不存在;而另一邊,則是民主黨描繪的處於『黑暗時期』的美國——疫情肆虐、經濟下行、反種族歧視活動席卷全國。
『美國夢』和『美國病』,到底哪一個,纔是真實的美國?
『美國病人』『高燒不退』
12月初,內華達州新冠急救醫生雅各布?基伯曼的一張自拍照,在美國引發巨大爭議。
秋季開始,這家醫院的重癥監護室接近滿員,只好將地下停車場臨時改造成病房。而患者轉移進來前,基伯曼以未拆封的呼吸機為背景,拍了張照。
未曾想,照片一經發布就被陰謀論者鎖定,成了所謂『新冠疫情是騙局』的『鐵證』:『沒有病人!』『假醫院!』……指責聲一浪高過一浪,就連總統特朗普也曾在社交媒體上轉發這些謠言。

這一事件,只是『美式抗疫』亂局的縮影之一。
『美國防疫幾乎落後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不僅自由派媒體代表《紐約時報》發出如此指摘,連一向保守的福克斯電視臺,也公開指出了特朗普宣傳用羥氯?治療新冠的巨大風險。特朗普卻回懟道:『福克斯不再是以前那個福克斯了』。
如今,確診數字一路激增之際,美國兩款疫苗終於獲批上市。新的矛盾接踵而來:一邊是富商名流爭搶優先接種,一邊是醫護人員抗議疫苗分配不公;一邊是運輸、保存不當致大批疫苗報廢,一邊是疫苗接種者現嚴重反應,民眾接種意願低……
『當我意識到,很多美國同胞把自私看得比社區重要,把權力看得比正義重要,把煽動看得比科學重要時……我的美國夢就破滅了。』在《紐約時報》一篇題為《美國夢的訃告》的報道中,一名受訪者哀嘆道。

政治極化『久病不愈』
而『美國夢』的構建者,華盛頓手握權柄的決策者們,在2020年的多場『大考』當中,又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反種族歧視浪潮席卷全美之時,民主黨批評特朗普激化矛盾,特朗普則指責民主黨州州長『無能』;大法官金斯伯格逝世後,由特朗普提名的繼任者巴雷特,未獲得任何參院民主黨人的贊成票;就連郵政改革也淪為斗爭『道具』,兩黨提前就此上演選票爭奪戰。
在最需要跨越政治分野、團結社會抗疫的關鍵時刻,兩黨也未放下分歧,而是大打『口水仗』。『美國政府不作為,把保持經濟增速……看得比國民健康更重要,將疫情政治化了。』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劉衛東指出。
美國政治極化的源頭,或要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發生的文化內戰,其後,前總統克林頓的彈劾案,讓兩黨針鋒相對更甚;而到了奧巴馬時代,黨派分歧已十分嚴重。智庫皮尤研究中心稱,『美國相對僵化的兩黨選舉制度,將一系列合法的社會和政治辯論,分解為一條單一「戰線」』,突出了分歧。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指出,美國的政治極化,『與選民群體的碎片化,以及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國內不同利益群體的重整有關』。
他進一步分析稱,『在美國的選舉政治當中,一些政治人物為了滿足自己選區選民的需求,而提出和支持許多極端主張。不同極端主張的對立,就越來越嚴重。』部分政治人物缺乏責任意識,通過制造分裂對抗得勢,成為一種慣用手段。
此外,美國公共廣播電臺播出的一部紀錄片《美國的大鴻溝:從奧巴馬到特朗普》幾乎斷定,這種分裂,將無法修復。
抗疫與抗議貫穿這一年
政治極化加深了社會矛盾和對立情緒,『抗疫』和『抗議』兩個詞,貫穿了美國的這一年。
距離非裔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喊出『我有一個夢想』,已過去57年。然而,在2020年的美國,無論是教育、工作,還是公共利益甚至是最基本的生命權方面,許多非裔的處境仍如履薄冰。
從遭警察『跪頸』死亡的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驚惶喊出『我無法呼吸!』,到成千上萬抗議者揮舞標語牌,嘶吼『黑人的命也是命』,非裔族群的奔走疾呼,與150多年前那個沈默的時代相比,又有何區別?
《大西洋月刊》『新冠跟蹤計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美國有超5萬名非裔人士死於新冠,死亡率是白人的1.7倍。英國《金融時報》直言:『沒有什麼比疫情下的生與死,更能體現美國人的膚色差異。』
被種族主義傷害的,不僅是非裔。調查顯示,自疫情暴發以來,公眾針對亞裔美國人的種族歧視現象,越來越普遍。近三成亞裔美國人表示,他們曾遭受過種族歧視或嘲笑。
美國本身就存在根深蒂固支持白人至上主義的群體,而當下,因為社會內部還存在就業、經濟等問題,種族問題不但沒有緩解,反而加重。李海東分析道。
劉衛東則指出,在種族歧視的問題上,特朗普政府表態總是『模棱兩可』。弗洛伊德事件中,其沒有重點譴責白人至上主義,而是譴責打砸搶等行為,這也產生了一定的輿論導向,影響美國社會。
『沒有辦法去解決』。劉衛東說,盡管美國法律上不再存在種族歧視的內容,但現實中,很多隱性歧視已成為既定的觀念。
治療『美國病』,得開什麼藥?
對內,特朗普政府強勢應對反種族歧視抗議,在疫情問題上枉顧科學;對外,則拒絕承擔大國責任,屢次『甩鍋』,甚至把矛頭指向全球抗疫的中樞指揮世衛組織。
特朗普稱,是世衛組織的『錯誤導致那麼多人死亡』。問責、要求改革、威脅『斷供』,最後,一句不提美國拖欠的巨額會費,決然『退群』。
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研究員麥格克指出,中斷繳納世衛會費,其實是美國當權者軟弱、恐慌,和因抗疫不力尋找『替罪羊』的表現。
過去一年,特朗普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延續了『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理念。退群、制裁、撤軍……仍是其外交政策的主要標簽。
僅在2020年,美國就先後退出了《巴黎協定》、《開放天空條約》等重要國際組織和條約;加快從阿富汗和索馬裡撤軍,繼續在軍費分攤問題上向盟友施壓;對伊朗、俄羅斯等,則繼續祭出制裁大棒。
美國的外交理念一直在所謂的自由主義、國際主義,以及單邊主義、孤立主義這兩極之間『回擺』,今年也不例外。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孫成昊對中新網表示。劉衛東也認為,特朗普比較看重眼前利益和美國的單邊利益,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然而,隨著四年一度的大選接近塵埃落定,民主黨人拜登入主白宮後,美國可能又會回歸到多邊主義上來。拜登計劃重回《巴黎協定》等多邊協議和國際組織、加強同盟間協作,強調軟實力和巧實力等,爭取讓美國『重新成為世界領袖』,兩位專家分析道。
2021年,美國能否如拜登所希冀的那樣被『治愈』?不妨聽聽法國《費加羅報》的建言:當務之急,是要『讓美利堅再次成為合眾國』。
- C羅發文確認喬治娜懷上雙胞胎 他已有4個孩子了2021/10/29
- NBA球員年收入排名出爐 詹姆斯居首 前十名都有誰?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