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發動戰爭20年後從阿富汗撤軍,這也標志著美國軍事乾預主義時代的終結。從所謂的「反恐戰爭」到以無人機和特種部隊為基礎的行動,再到在所謂的「保護責任」的名義下實施的軍事行動,這些不同形式的軍事乾預,從也門到利比亞,再到馬裡……似乎沒有任何一次取得讓人滿意的成果。』——西班牙《對外政策》
在阿富汗形勢劇變前,西班牙《對外政策》雙月刊網站就發表了《軍事乾預行動的未來》一文,深入分析美國持續輸出動亂,導致多國局勢動蕩。

△西班牙《對外政策》雙月刊網站文章《軍事乾預行動的未來》
2001年以來,美國在全球約80個國家以所謂『反恐之名』開展的軍事行動,奪走了超過80萬人的生命,造成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國數千萬人流離失所。
如今美國在阿富汗的敗局和狼狽形象,引發全球輿論反思:美國的強權主義和軍事乾預政策沒有出路。
一手搞亂阿富汗面臨嚴重外交政策危機
阿富汗局勢突變,美國主導的西方模式再次遭受重擊,美國國內對白宮阿富汗政策的批評聲此起彼伏。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主持人法裡德·紮卡裡亞直言不諱地說:『首先要承認這一點很重要:我認為(美軍在阿富汗的表現)是史上最嚴重的軍事潰敗之一,這可能也是史上最快的軍事潰敗之一。』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主持人法裡德·紮卡裡亞談美軍在阿富汗的潰敗
《華盛頓郵報》近日發表題為《阿富汗的崩潰是最糟糕的:它本可以避免》的社論,批評美國政府的一系列錯誤決策。

文章認為,阿富汗戰爭耗時20年,美國最終遭遇敗局,這是美國對外政策歷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事件之一,與之惡劣程度相當的另外兩個歷史事件分別是60年前美國入侵古巴的『豬灣事件』和1975年美國撤出越南的『西貢時刻』。文章直言,美國的盟友對其在撤軍過程中顯現出的無能感到沮喪。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紐約巴德學院教授華爾特·拉索爾·米德日前在《華爾街日報》網站發表題為《拜登在阿富汗的張伯倫時刻》的文章,認為拜登政府正面臨嚴重的外交政策危機。與此同時,美國的國際聲望也遭到沈重打擊。
華爾特·拉索爾·米德預言:『未來,歐洲對拜登的遵從和尊重只會更少。』

國際輿論也紛紛對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進行反思。

△英國《衛報》專欄作家波莉·湯因比認為,阿富汗戰爭的結局再次將西方的傲慢和自大暴露無遺。

△法國歷史學者米歇爾·戈亞在《費加羅報》發表題為《阿富汗,美國慘敗的根源》的文章指出,美國在阿富汗的行動『從一開始就是災難性的』。
動亂輸出禍害全球自省意識嚴重缺失
美軍在阿富汗進行了持續20年的軍事行動,導致10多萬阿富汗平民在美軍及其盟軍的槍炮之下傷亡,1000多萬人流離失所。
由於常年戰亂和局勢動蕩,阿富汗人的收入水平低下,平均月收入約40美元(約合人民幣260元),失業率超過40%。
美國阿富汗重建行動特別督察長辦公室(SIGAR)日前發布報告說,由於缺乏對阿富汗政治與文化的了解,歷屆美國政府的政策都故意無視阿富汗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阿富汗人民的意願、試圖在阿富汗強行推行嚴重脫離現實的發展模式。而這樣的政策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

△美國《政客》網站對SIGAR相關報告的報道截圖

△美國阿富汗重建行動特別督察長辦公室網站報告截圖
遭到美國荼毒的,又何止阿富汗?
2003年,美國基於捏造的情報發動了伊拉克戰爭,造成超過20萬平民喪生。
2011年,美國空襲利比亞,導致利比亞國內持續混戰,動蕩至今。
2014年,美國軍事介入敘利亞,引發嚴重的難民危機。
2017年以來,美國對敘利亞發動空襲,造成嚴重平民傷亡。
……

△2005年6月,美軍在阿富汗紮布爾省展開作戰行動。(圖自視覺中國)
國際社會的有識之士紛紛指出,歷史已經一再證明,美國慣用的軍事乾預沒有一次取得讓人滿意的成果,美軍所到之處造成的都是動蕩分裂,留下的都是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8月16日,喀布爾國際機場,一名美國士兵用槍指著一名阿富汗男子。(圖自視覺中國)
美國知名學者傑弗裡·薩克斯日前撰文,批評美國軍事乾預政策給世界造成嚴重後果,並指出美國自省意識的缺失令人驚訝。『美國在阿富汗的潰敗,是美國政治文化的失敗,也是美國熱衷於通過軍事手段解決政治問題或通過中情局破壞他國穩定的外交理念的失敗。』


傑弗裡·薩克斯:『英語中有句諺語:當你拿著錘子揮舞時,看什麼都像是釘子。美國擁有強大的軍隊,所以戰爭看起來像是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美國把軍事手段當成外交政策,但根本不應該有這種基於軍事行動的外交政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8月20日在北京表示,美國真的應該深刻反思自身動輒對其他國家軍事乾預、動輒乾涉他國內政、窮兵黷武、始亂終棄的錯誤政策了,不要再執迷於做世界和平的破壞者和動蕩的制造者。

華春瑩:『事實一再表明,軍事乾預沒有出路,用強權及軍事手段解決問題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多。把美式民主生搬硬套到歷史、文化、國情截然不同的國家只會水土不服,最終以失敗告終。中國有句話叫「吃一塹,長一智」。美國吃的「塹」已經夠多了,應該長長「智」了。』
撰稿?劉鵬
編輯?楊楠
簽審?侯晨 劉軼瑤
監制?關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