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際  >  天下博覽
搜 索
聯合國舞臺上的十個中國瞬間
2021-10-24 07:46:42 來源:新華網  作者:包雪琳 杜鵑

  1971年11月15日,以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左)為團長、黃華為副團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抵達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第一次出席聯合國大會。在被記者問到此刻的心情時,喬冠華仰頭大笑說:『我現在的心情不是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了嗎?』這一幕被記者抓拍下來,成為70年代新中國外交實踐的經典瞬間之一。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50年來,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始終積極踐行聯合國崇高理想,不斷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偉大事業,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世界和平的重要建設者、全球發展的最大貢獻者、國際秩序的堅定維護者和公共產品的積極提供者。

  2012年2月4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在聯合國安理會就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中投否決票,決議未獲通過。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50年來,在安理會相關表決中一共使用16次否決權,其中10次與敘利亞問題有關。中國根據是非曲直,從維護敘利亞人民利益出發,投下否決票。

  肩負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重任,中國始終按照聯合國憲章精神,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堅定站在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一邊,說公道話,辦公道事,捍衛國際公平正義。中國積極參與朝鮮半島核、伊朗核、阿富汗、緬甸、中東、敘利亞等重大地區熱點問題解決,不斷探索和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之道,手中的一票永遠屬於發展中國家,永遠投給國際公理和正義。

  2020年10月31日,在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獨龍族學生肖琴萍在教室裡上課。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雲南省以整體推進的思路對獨龍江鄉進行集中幫扶,加速消除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纔素質等『瓶頸』問題,幫助當地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2018年,獨龍族整族脫貧,實現『千年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組織實施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中國現行標准下近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歷史性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對人類發展事業作出偉大貢獻。

  2019年4月7日,在莫桑比克萬寶莫桑農業園,人們在水稻收割現場載歌載舞慶祝豐收。萬寶莫桑農業園是中國在非洲最大規模的水稻種植項目,通過推廣合作種植,帶動周邊農戶開發土地、種植水稻,極大緩解了莫桑比克糧食短缺問題。中國目前在非洲援建20多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推動減貧脫貧,惠及50多萬民眾。

  中國積極開展國際減貧合作,履行減貧國際責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幫助,為全球減貧事業和人類發展進步作出重大貢獻。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大洋洲和歐洲等地區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多種形式援助,減免債務,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精准扶貧』『因地制宜』等中國特色扶貧理念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社會關注。

  2015年5月26日,中國派赴南蘇丹首支維和步兵營在南蘇丹任務區舉行開營儀式,接受聯合國代表檢閱。2015年1月,中國軍隊向聯合國南蘇丹特派團派遣一支700人規模的步兵營,這是中國軍隊首次成建制派遣步兵營赴海外執行維和任務。中國軍隊已先後向南蘇丹派遣七批步兵營,為穩定當地局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也是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迄今參與約30項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人員5萬餘人次。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9月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期間宣布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一系列重大倡議和舉措,目前均已得到落實。中國已經成為聯合國維和待命部隊中數量最多、分隊種類最齊全的國家,被聯合國譽為『維和行動的關鍵力量』。

  2017年5月17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當地火車司機跟隨中國老師張程熟悉蒙內鐵路列車操作流程。5月31日,蒙內鐵路正式通車。這條連接肯尼亞蒙巴薩港和內羅畢的現代化鐵路是中非合作、『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肯尼亞總統肯雅塔說:『這是轉變的開始,將為所有肯尼亞人創造就業、希望、機遇和繁榮。』

  中國不斷深化『一帶一路』倡議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接,積極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落實2030年議程提供力所能及幫助,毫無保留分享治理經驗和適宜技術,增加全球公共產品供給,引導更多資源用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破除發展瓶頸。中國還帶動更多發展中國家融入國際分工合作體系,推動聯合國南南合作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更寬領域上實現更大發展。

  2020年1月10日,在馬爾代夫首都馬累附近的胡魯馬累醫院,73歲的阿卜杜拉·侯賽因成功接受手術後,豎起大拇指感謝中國眼科醫療隊。3天後,中國政府援助的中國-馬爾代夫眼科中心在這家醫院揭牌。中馬眼科中心是中國在國外援助開設的第一家現代化、標准化的眼科中心,是中馬兩國首個衛生領域合作項目。

  通過多種形式的務實合作,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發展資源,幫助它們提高自主發展能力。中國2015年設立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已在50多個國家實施了100餘個救災、衛生、婦幼、難民、環保等領域的合作項目。截至2020年9月,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80個減貧項目、118個農業合作項目、178個促貿援助項目、103個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134所醫院和診所、123所學校和職業培訓中心。

  1995年9月15日,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閉幕。大會主席陳慕華以擊錘方式宣布通過《北京宣言》。北京世界婦女大會是聯合國歷史上一次重要會議,被認為是聯合國婦女工作史上的裡程碑,來自197個國家和地區的1.76萬名代表與會,討論全球婦女事業諸多重大議題並通過《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

  中國一直積極推動全球婦女事業合作,已向聯合國婦女署捐款1000萬美元,是捐款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完成133個『婦幼健康工程』,邀請3萬多名發展中國家婦女來華培訓。習近平主席2020年10月在聯合國大會紀念北京世界婦女大會25周年高級別會議上宣布,中國將在未來5年內再向聯合國婦女署捐款1000萬美元,繼續設立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女童和婦女教育獎,支持全球女童和婦女教育事業。

  2015年12月12日,在法國巴黎北部市郊的布爾歇展覽中心,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中)在《巴黎協定》達成後發表講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當天通過《巴黎協定》,中國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首批締約方之一,全程參與並有效推動氣候變化多邊進程,為《巴黎協定》的達成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始終支持《巴黎協定》得到全面有效持續實施,堅持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力爭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始終是全球氣候治理的貢獻者、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巴黎協定》落實的行動派。

  2020年5月26日,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在剛果共和國首都布拉柴維爾指導新冠肺炎病房建設時,與一線醫務人員合影。為支持非洲國家抗擊新冠疫情,中方派出多批抗疫醫療專家組,分享抗疫經驗,對話社區民眾,考察定點醫院和實驗室,指導中國醫療隊開展抗疫工作,受到非洲國家政府和人民高度贊譽和廣泛好評。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方實施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全球緊急人道主義救援行動:截至2021年9月上旬,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5000萬美元現匯援助;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物資援助和商采便利;向全球特別是周邊國家提供抗疫物資原材料,協助打造多所病毒檢測實驗室;向100多個國家和『新冠疫苗實施計劃』提供超過11億劑疫苗和原液,並計劃2021年內提供疫苗總數達到20億劑;在15個國家已經或正在建設疫苗原液灌裝基地,打造當地疫苗生產中心;向34個國家派遣37批抗疫醫療專家組;在向『新冠疫苗實施計劃』捐贈1億美元基礎上,2021年內再向發展中國家無償捐贈1億劑疫苗。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開展抗擊疫情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五十年,大道滄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走的是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的道路,始終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始終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石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行!

責任編輯:遲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