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際  >  天下博覽
搜 索
『不會弄髒自己的手』!英媒:美國人享受廉價服裝背後
2022-01-27 08:41:11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英國《衛報》1月25日文章,原題:標簽背後:美國是如何掌控洪都拉斯服裝業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波多黎各,基本上由美國經營。』艾倫說。當時我和艾倫正在洪都拉斯的聖佩德羅蘇拉附近開車,聖佩德羅蘇拉是該國最大的制造業中心。艾倫成年後大部分時間都在吉爾丹和恆適等服裝品牌的工廠擔任生產經理,為美國的便宜貨青睞者生產襪子和內衣。

  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廉價勞動力的過程中,美國服裝品牌不僅是在投機取巧,有時也會積極地進行『寄生』。洪都拉斯就是一個例子。洪都拉斯成為服裝出口國始於20世紀80年代,美國時任總統裡根采取措施,鞏固美國在加勒比地區的霸權,同時鼓勵出口加工。他發起『加勒比盆地倡議』,提供軍事援助,並對指定產品提供免稅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

  美國的服裝和紡織品利益集團嗅到了機會。1984年,美國紡織企業、服裝企業、進口商和零售商開始游說,結果是1986年美國推出『特別准入計劃』。該計劃允許使用美國布料在加勒比盆地制作的服裝以低關稅或零關稅進入美國。依照這一計劃,加勒比地區對美服裝出口在4年內增長了一倍以上。

  美國服裝品牌將加勒比地區作為廉價勞動力的來源,同時小心翼翼地減少任何可能有利於當地競爭力的獨立生產。它們提供的工作技術含量低、技能要求低、工資低,而配額制使當地公司幾乎不可能開發自己的產品出口到美國市場。

  牙買加是首批熱情接受裡根倡議的加勒比國家。結果,幾年裡該國服裝業的中小企業讓位給一批大企業,這些企業大多為外資所有,幾乎完全以出口為導向。1980年,牙買加人穿的85%服裝來自國內制造商。相比之下在1992年,只有15%的國內服裝由當地企業提供。後來,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和危地馬拉對美服裝出口量都超過了牙買加。但與此同時,工人的實際工資被大幅削減。1998年,出口加工區的一名服裝工人平均每小時賺56美分,相當於每天4.5美元,遠遠滿足不了家庭基本需求。

  美國企業壟斷了服裝貿易中最賺錢的部分——設計和銷售,並依靠亞洲服裝公司協調實際生產,後者則將任務轉包給加勒比盆地。這樣一來,美國公司與當地一些最具剝削性的工作環境拉開了距離。用社會學家塞西莉亞·格林的話說:『資本中最成功和最「高級」的部分似乎不會弄髒自己的手。』

  西方品牌已經開始偏愛道德承諾的模式,這些模式通常被奉為企業責任准則或行為准則。這些准則的『有效性』如下:在孟加拉國,1990年至2012年期間,服裝業發生了256起工廠火災,造成1300名工人死亡,數以百計的人受傷。在一項針對孟加拉國那些年發生的六大火災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所有案例都有如下情況:出口被堵住,消防設備不足或壓根沒有,消防培訓缺位。從這些工廠采購的公司都是歐美大牌,這些品牌都有行為准則,具體提到了安全標准並希望承包商遵守。但顯然,這些准則對保護工人起不到什麼作用。

  盡管美國零售商佔孟加拉國服裝出口市場的22%,但美國大公司都拒絕加入孟加拉國的《消防和建築安全協議》。GAP、沃爾瑪和至少15家在孟加拉國采購產品的公司轉而成立了孟加拉國工人安全聯盟。這個美國『聯盟』的最大特色是,讓美國品牌永遠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作者索菲·森豪瑟,傳文譯)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