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際  >  國際新聞
搜 索
立陶宛政要中文水平咋突然『提高』了?
2022-01-30 07:37:25 來源:中新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新網1月29日電(記者孟湘君)27日,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又在國際上刷起了存在感。

  一方面,立總統瑙塞達呼吁部長們修改『駐臺灣代表處』名稱;另一方面,歐盟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指中國針對立陶宛采取『歧視性貿易』做法。

  看上去像『認錯』,但更像『不服錯』,立陶宛這是在上演『我和我最後的倔強』嗎?

  【中文水平變好了?】

  27日,立總統瑙塞達表示,臺灣在該國開設『代表處』的中文名稱,引發了『不必要的問題和緊張情勢』。

  『辦事處』『在立陶宛語、英語和中文中的名稱不一樣,讓我們至少修改那些顯而易見的事』,瑙塞達指出。

  目前,『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英文名是『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如果將其中的『Taiwanese』譯為『臺灣人民』,就會成為『駐立陶宛臺灣人民代表處』,削弱了代表臺灣當局的政治意味。

  在立總統首席外交顧問斯卡伊斯潔利特看來,更名雖是降低緊張關系的選項之一,但立陶宛須審慎評估短時間改變決定的後果。

  新加坡《聯合早報》就指出,陷入夾縫的立陶宛政府中文水平『倏地變好了』,想在『臺灣代表處』中加上『人』字。然而,這有失面子的妥協方案,臺北未必會同意。

  【扛不住了怎麼辦?】

  近來,立陶宛正在吞下自釀的苦酒。任何包含該國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產品,都被中國大陸拒之門外。在立國有生產線的歐洲車企警告,整個行業或損失數億歐元。

  路透社稱,德國-波羅的海商會已致信立國外長和經濟部長,促其尋求恢復對華關系,否則企業將撤離。還有企業總裁指出,立陶宛是歐洲27國中,唯一不再擁有全球市場的國家。

  面對壓力,21日,立總理希莫尼特表示,已與美國務卿布林肯『討論了美國對立陶宛的支持』,以回應『中國施加的經濟壓力』。  

  立總統瑙塞達亦表示,外長蘭茨貝爾吉斯提交了一份『緩解與中國緊張關系』的計劃。

  雖然嘴上說『緩解緊張』,但仔細一看,該計劃其實是為了『收集中國違反貿易協定的證據』,並提供給歐盟和世貿組織。

  這是哪門子的認錯,簡直是火上澆油,適得其反啊!

  【捆綁歐盟,玩兩面局?】  

  不僅如此,立陶宛還不斷嘗試將歐盟綁上對華『戰車』。

  1月27日,歐盟委員會終於祭出動作,向世貿組織發起對中方的訴訟。其稱,中方限制進口立陶宛商品,『損害了立陶宛和歐盟其他國家出口商的利益』。

  但另一邊,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強調,雖存在貿易分歧,歐盟願意發展和深化與中國的關系。

  除口惠外,歐盟並未采取實質舉措挺立陶宛,還有國家私下抱怨其『將歐洲拖下水』。分析指,訴至世貿組織,要幾年後纔能有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自身舉動也具兩面性。民調顯示,僅13%民眾支持立陶宛設立『臺灣代表處』。即使與中國關系降為代辦級,立陶宛還是宣布派出迄今規模最大的代表團參加2022年北京冬奧會,代表團包括13名運動員。

  【美國也『進退維谷』?】  

  進退為難的,不光是立陶宛。近期,英國《金融時報》披露,華盛頓外交官建議立陶宛考慮『改名』,但隨後白宮予以否認。

  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道,美國傳出自相矛盾的信息,透露出其正進退維谷。立陶宛高估了自身,低估了對手意志,其『橕不住』的背後,實際是美國支持不夠,『不想橕』或想轉移注意力。

  最後來看看中方的兩次表態:

  2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中國對立陶宛所謂『歧視性貿易』做法時指出,中立關系出現問題,其中是非曲直十分清楚。我們敦促立陶宛立即糾正錯誤,也提醒歐盟方面明辨是非,警惕綁架中歐關系的企圖。

  28日,針對立總統瑙塞達要求修正『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名稱,趙立堅指出,玩弄文字游戲不可能蒙混過關。如果立陶宛真心想緩和緊張關系,就應拿出誠意,以實際行動糾正錯誤,回到堅持一個中國的正確軌道上來。

  面對立陶宛玩的『把戲』,中方的態度清晰明了。而《聯合早報》指出,這場博弈的另一主角臺灣與幕後玩家美國要如何有面子地收場,世界都在觀望。

責任編輯:連冬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