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際  >  天下博覽
搜 索
遭遇最低級別地磁暴 美星鏈衛星脫軌『自』有原因
2022-02-14 06:56:4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遭遇最低級別地磁暴 美星鏈衛星脫軌『自』有原因

  近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由於遭遇地磁暴,該公司2月3日發射的49顆星鏈衛星中,多達40顆衛星於次日已經或將要墜入大氣層損毀。該公司強調,這些脫軌衛星與其他衛星相撞的風險為『零』。

  什麼是地磁暴?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羅冰顯13日向科技日報記者解釋,太陽風到達地球,帶來地球磁場的擾動,如果擾動劇烈,就是地磁暴。太陽活動高年,地磁暴發生次數更多,級別也更高。通常使用地磁Kp指數(0—9級)來表征地磁擾動的強弱。

  空間天氣監測顯示,當地時間2月4日,這批星鏈衛星在約210公裡處遭遇了Kp=5級別的地磁暴。『這屬於最低級別的地磁暴,對普通在軌衛星影響不大。』羅冰顯說。

  據了解,星鏈衛星部署在約550公裡的近地軌道,為何這次在210公裡軌道附近,未能『扛住』最低級別地磁暴的『衝擊』?

  『「天災」跟「人禍」綜合到一起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雷久侯指出,這次星鏈衛星事件是遭遇地磁暴而引起地球大氣受到加熱,使得衛星阻力增加而不能昇軌導致。『地磁暴或許只是誘因,衛星受損可能主要還是衛星推進策略以及設計原因導致。』他強調。

  羅冰顯表示,本批次發射的星鏈衛星的推進策略是,先用火箭將衛星送入210公裡的預定軌道,再用電推進器將衛星送往更高處。對此,雷久侯說,『衛星在210公裡的軌道上采用電推進方式,大氣阻力與推進力可能大體相當。但是地磁暴導致大氣阻力增強,推進作用失效。在設計上,本批次星鏈衛星進入安全模式回不了昇軌狀態。』

  『如果一開始就將星鏈衛星送到更高軌道,即使遇到更強的地磁暴,甚至強很多倍的擾動,也不會引起衛星快速損毀。』雷久侯解釋,大氣密度隨高度指數衰減,軌道抬昇100公裡,大氣阻力要低1—2個數量級,因此,400—500公裡軌道高度的大氣阻力相對較小。『一般衛星會推到更高軌道,不會停靠在210公裡高度。』他說。

  羅冰顯表示,經過計算和觀測確認,這次地磁暴引起了大氣密度的上昇(約10%)。此外,在衛星受大氣阻力而高度下降的過程中,會遭遇越來越稠密的大氣。綜合來看,短時間內衛星受到的大氣阻力上昇50%是有可能的。

  對於脫軌星鏈衛星的風險問題,羅冰顯表示:『這些衛星從約210公裡往下墜毀,重新進入大氣層後會燃燒殆盡,不會產生太空碎片,也不會有衛星零部件撞擊地球表面。』

  雷久侯補充道,這個過程估計需要幾天或更長的時間。『與其他衛星碰撞幾率是比較低,但說風險為「零」有些絕對。如果近段時間發射衛星,還是需要規避經過失控衛星的空域。』

  據報道,『星鏈』計劃由埃隆·馬斯克於2014年提出,共計劃向太空發射約4.2萬顆衛星。截至2022年1月,該計劃已經發射了2000顆衛星。

  地磁暴對人造衛星的影響不可小覷。雷久侯表示,強大的太陽爆發事件可能導致強烈的地磁暴,使衛星阻力增強、影響衛星和地面通訊甚至導致一些衛星器件失效。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