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際  >  天下博覽
搜 索
『太空馬路』如何清理?誰來買單?專家建言多層面國際合作
2022-04-02 08:50: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馬帥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新社北京4月1日電 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日前完成任務,離軌再入大氣層燒毀,引起廣泛關注。

  天舟二號任務期滿後實施離軌操作,為全球空間碎片環境治理提供了重要參照。當下,數以萬計的空間碎片已成為人類探索太空的『絆腳石』。廢棄航天器都要隕落燒毀嗎?如何清理『太空馬路』?誰來為此買單?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作出解讀。

  廢棄航天器都需要隕落燒毀嗎?

  據介紹,空間碎片的主要來源是人類的航天活動,比如因火箭末子級、廢棄衛星解體或爆炸、航天器相互碰撞產生。這些空間碎片,經常讓飛馳的航天器不得不采取變軌措施進行避撞。『由於相對速度非常高,1厘米的空間碎片就有可能擊穿航天器外殼,遑論10厘米以上的碎片。』楊宇光說。

  為了減少空間碎片產生,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日前受控離軌,再入大氣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總體主任設計師楊勝表示,這是中國航天履行大國責任的必然選擇。

  事實上,並非所有航天器都會進入大氣層,隕落燒毀。楊宇光指出,航天器離軌分兩類,類似天舟二號這樣的大型航天器,需要降低軌道高度,受控再入大氣層,纔不會對外層空間或地面物體產生威脅。

  還有一種情況是航天器離軌後不再回到地球,最典型例子就是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眾所周知,地球同步軌道只有一條,可見軌道擁堵性,然而它的高度約36000公裡,讓壽命末期的衛星從該軌道返回地面,代價過於高昂,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目前人類還很難實現。

  楊宇光指出,負責任的航天國家會將廢棄衛星軌道抬高約200公裡,進入『墳墓軌道』,該軌道大氣密度極其稀薄,衛星基本不會再掉到地球上,從而避免和正在工作的航天器產生交集。

  大小碎片如何解決?

  除了主動離軌,碎片減緩也是主要航天大國普遍采取的措施,比如將火箭末子級進行鈍化,通過排光推進劑、高壓氣瓶中的氣體以及蓄電池電量,來消除爆炸風險,減少太空垃圾數量。

  對於低軌道小衛星,也有國家利用反推火箭,壓低衛星近地點,並用離軌帆,增加衛星迎風面積,增強阻力,縮短衛星在軌停留時間,降低航天器碰撞概率。

  針對碎片減緩技術,楊宇光認為,不同大小的太空碎片還需區別處理。『大塊頭』碎片需要用主動抓捕技術,但是這會消耗大量燃料,對技術設備要求也很高,成本大,對於『小個』碎片處理顯然不適用。

  『目前最有希望的一種方法是用激光清除。』楊宇光說,長年累月用激光照射空間碎片,可使碎片表面材料氣化,由此產生的作用力能減緩碎片速度,降低其軌道高度,達到縮短碎片在軌停留時間的效果。

  碎片清除是否應該共同買單?

  如何應對數量仍在加速上漲的太空碎片成為航天大國近年來的關注焦點。楊宇光認為,各國之間的數據共享十分重要。目前世界各國尤其是航天大國對空間碎片都具備一定的觀測能力,對碎片進行觀測和定軌的同時,分享相關數據是開展空間領域國際合作的重要方面。

  再者是碎片清除。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目前國際上也在開展空間碎片清除技術試驗,但這個任務很繁重,因為碎片越來越多,目前已編目的10厘米以上的太空碎片大概有幾萬個,隨著後續發射越來越多,空間飛行器增加,太空碎片的總數也將變多,清除難度也加大了。

  楊宇光亦指出,盡管碎片清除手段很多樣,但是它缺少直接的經濟回報,『這樣的公益事情誰來做?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需要開展國際協商、建立相關機制,比如商討是否應該共同買單等』,此外,碎片減緩,比如鈍化、離軌等措施,則是所有航天國家都應采取的措施。

  『應該多層面開展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好外層空間這一寶貴資源。』楊宇光說。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