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2日電(張乃月) 莫斯科時間11日7時,管道運營商Nord Stream AG的數據顯示,從俄羅斯向歐洲輸氣的關鍵路線『北溪-1』天然氣管道已暫停輸氣,開始了為期10天的常規維護。
俄烏衝突之際,俄方此舉在歐洲引發強烈擔懮。深陷能源危機的歐洲多國擔心,俄羅斯會在維護期過後永遠地關閉天然氣閥門。若真如此,歐洲因制裁俄羅斯而遭反噬的苦果,將變得更加難以下咽。
擔懮從何而來
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程度高,在經歷了『制裁與反制裁』的多輪拉扯後,歐洲從俄羅斯獲得的能源量大減,能源問題逐漸顯現。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文章指出,自俄羅斯6月大幅減少對德國的天然氣供應後,飆昇的天然氣價格使歐洲最大的經濟體陷入了1973年以來最嚴重的能源危機。
6月底,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宣布啟動天然氣三級應急方案中的第二級別,即『警報』階段。
哈貝克曾多次呼吁民眾節約能源,並表示自己不得不『大幅減少』洗澡時間。在德國的一些地方,甚至開始了限時供應熱水、調低泳池溫度、調暗街道照明等行動。
除了提倡在當下節約能源,『提早儲存』的想法在歐洲也十分普遍。昂吉集團、法國電力公司和道達爾能源公司在法國《星期日報》上發表聯名公開信,呼吁消費者和企業『立即』開始減少能源消耗,以應對今冬能源需求。
歐盟理事會在6月27日批准了一項規定,要求成員國天然氣庫存今冬前至少達到其儲氣能力的80%,並在下個冬季前達到90%。
只是,隨著俄氣6月兩度宣布縮減『北溪-1』天然氣管道對歐洲的供氣量,這個目標似乎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
為解燃眉之急,只能『開倒車』?
能源、民生、經濟問題交織,歐洲不得不開始尋找解決方案。
一方面,不少國家選擇重拾昔日舊能源——石油和煤炭。
德國政府於6月19日宣布,將增加煤炭使用量,提高燃煤電廠發電量;完全淘汰煤炭發電的奧地利,也在計劃重返煤炭時代。
荷蘭計劃取消煤電廠的產量上限;意大利的燃煤電廠則在過去幾個月努力囤積煤炭。
法國的能源密集型企業則開始加快制定應急計劃,並改造燃氣鍋爐,使用石油作為燃料,以應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減少引發的斷電。知名輪胎制造商米其林表示,『如果需要,我們甚至可以改用煤炭』。
然而,重新啟用被認為『污染更大』的能源這一『開倒車』行為,必然嚴重打擊歐盟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信心。
轉換能源之外的另一條路,是尋找傳統供應路徑以外的『替代路徑』。
對俄羅斯天然氣高度依賴的保加利亞,已同意采購美國液化天然氣,並加強了與阿塞拜疆關於增加天然氣供應的談判。
德國總理和副總理今年以來相繼出訪,試圖從卡塔爾、塞內加爾、挪威等地進口天然氣。歐盟委員會主席也前往地中海東部,寄希望於從以色列、塞浦路斯和埃及地區獲得額外的液化天然氣。
此外,歐盟還寄希望於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項目,如增加風電和光伏產能。
能源危機還有解嗎?
短期來看,由於歐洲各國對俄天然氣依存度仍然較高,擺脫『路徑依賴』絕非易事。
重新啟用煤炭或許可以緩解一部分能源短缺帶來的壓力,但這與歐洲此前的『減碳』承諾背道而馳,實現起來必然阻力重重。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此前甚至警告各國,不要放棄長期以來削減化石燃料的努力,政府需要繼續專注於『對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投資』。國際能源署(IEA)也認為,重新使用煤炭這一『開倒車』的行為值得警惕。
另一方面,不論是開發進口渠道,還是增加新能源,都是『遠水難止近渴』,且成本高昂。因此,歐洲對於能源的擔懮,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而從長期來看,由於天然氣儲量仍低於目標,且隨著俄烏衝突長期持續,供給沒有大幅增加的跡象,歐洲各國或許將不得不從『節流』入手,進一步呼吁節約能源。
與此同時,各國政府還需要對社會公眾的抗議和質疑,在壓力下盡快制定應對計劃。如果不能及時制定出統一可行的方案,屆時,隨著能源和經濟形勢惡化,可能會使歐盟內部的分歧進一步加劇,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