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闞純裕剪輯/王卓婕):1966年,為了壓低荷蘭天然氣價格,意大利和奧地利開始和蘇聯商談進口計劃。這一年,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他認為,向歐洲出售石油和天然氣一舉多得——既可獲得外匯,又可引入歐美技術和資金,還能維護和歐洲國家的外交穩定。雙方一拍即合,就此開啟了冷戰中堅實的雙邊能源合作。
1969年,勃蘭特成為西德總理,他一上臺就推行和東歐國家關系正常化的『東方政策』,並拉開了進口蘇聯天然氣的序幕。1973年,德國正式從管道引入蘇聯天然氣,隨後,短短10年內,蘇聯天然氣就佔到了西德市場30%的份額。
其間,美國曾數次施壓,希望歐洲放棄與蘇聯的油氣貿易,但歐洲沒有妥協。
反倒是冷戰結束後,俄歐的能源合作不斷受到各方的阻撓與乾擾,事實上,『北溪』項目的開啟正是為了減少這種乾擾。然而,事與願違,輸氣管道已經變成地緣衝突的焦點,穩定的能源貿易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重重制裁與妥協。如今,退無可退的『北溪』斷絕了在這個冬天輸氣的希望。歐洲不得不尋找新的能源供應方。
歐洲怎樣做出了寧可苦自己也要拒絕俄氣的選擇?穩定的能源貿易如何走向瓦解?央視網記者連線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歐洲國際關系研究室主任趙晨進行解讀。
從冷戰時代起就從蘇聯進口天然氣的歐洲,為什麼無法繼續維持天然氣輸送?
趙晨:類似油氣管道的大型工程有很強的地緣政治地位,它們要服從於政治的安排,否則第一無法建成,第二無法正常運行。
冷戰時期和冷戰後有很大的差異,就在於在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是相對穩定的。
第一,在冷戰的格局下,西方對於蘇聯存有畏懼之感,使得美國和歐洲不敢用現在的某些手段去乾擾蘇聯與歐洲之間正常的油氣貿易。
第二,冷戰時期,歐洲的安全感在美國的保護之下有很大提昇,尤其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它們願意去尋求獨立於美國之外的自主外交,所以這一時期,蘇聯開始向歐洲輸送能源。雖然美國一直反對,但是那時的歐洲有勇氣和蘇聯進行能源的貿易,達到經濟利益最大化。
第三,冷戰時期的東歐國家是被蘇聯老大哥所控制的,因此在能源管道方面它們是沒有任何發言權的。但現在情況就不一樣了,隨著波蘭等國家自主性越來越強,它也不願意再聽從德國和法國所主導下的歐盟的意見。要知道,在能源管道問題上,其實波羅的海三國以及烏克蘭不樂見『北溪-1』和『北溪-2』管線的開通,因為它們本來可以從『亞馬爾-歐洲』管道或者是『兄弟』『聯盟』線等通過本國的輸油管道、天然氣管道收取過境費,在這些利益面前,它們並不願意服從德國的利益,或者是歐盟的整體安排。
寧可面臨短缺風險也要與俄氣劃清界限,如何看待歐洲的選擇?
趙晨:第一,歐洲現在的確感覺到安全關切更為重要,畢竟俄烏衝突是二戰結束以來在歐洲發生的最大的地緣政治衝突。在這一前提之下,它們對於原來的一些政策,比如德國過於依賴俄羅斯能源作出了一些反思,認為現在有必要去進行轉型、作出調整。
第二,受到美國政策的影響,我們看到歐洲現在已經基本被綁到了美國的戰車之上,不僅培訓烏克蘭的士兵、向烏克蘭提供大量軍援,在制裁上甚至比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整體來說它們和美國的政策高度協調。在這個時候歐洲人感覺自己很虛弱,認為要前所未有地依賴於美國的支持。
第三,歐洲人在享受了超過40年的冷戰紅利之後,對於戰爭的概念已經模糊。冷戰時期歐洲之所以會維持和蘇聯正常的能源貿易,是因為那個時候它還是從很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換句話說,那個時候還不能夠得罪蘇聯,所以對於與蘇聯進行貿易並不持完全排斥的態度,更不要提破壞天然氣管線的危險舉動。但是現在波蘭等中東歐國家,承平日久,對於俄羅斯也存在一定的小覷之心,而且它們對烏克蘭同情心爆棚。
這時它就會采取一些冒險的舉動挑釁俄羅斯,這是自信心還是虛幻地自大,還要看俄烏衝突最後要持續多久,打成一個什麼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