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落幕的北約維爾紐斯峰會不僅在烏克蘭問題上持續拱火,還企圖攪亂亞太安寧,並對中國進行了毫無根據的抹黑和指責。盡管竭力展現『共識』,但此次北約峰會並未就關鍵問題達成一致,反而暴露了北約內部深層分歧。
其一,暴露了北約在聚焦歐洲和轉向亞太之間的分歧。美國和其他少數北約國家,加上此次應邀參會的『亞太四國』之一的日本,一直都在推動北約轉向亞太,以服務美國的對華冷戰思維。峰會主辦國立陶宛為此在峰會前匆忙發布了該國的所謂『印太戰略』,試圖在該問題上『帶風向』。但大多數歐洲國家並不想將陣營對立的戲碼復制到地球另一端的亞太,為此對北約亞太化提出了異議。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峰會結束後表示,北約是北大西洋組織,而日本不在北大西洋。
其二,暴露了烏克蘭是否應成為北約成員國的分歧。北約一些成員國出於自身利益考量,極力推動烏克蘭『入盟』,可遭到美國等成員國的反對。尤其美國擔心此時允許烏克蘭加入,就須履行北約有關集體防御的規定而與俄羅斯兵戎相見,從而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核戰爭,不履約則會對其自身和北約聲譽構成打擊,這些都是拜登政府極力避免的情景。美國戰略界也普遍認為,北約雖已『實質性』參與烏克蘭危機,讓烏克蘭加入只是『給其名分』,卻會使美國遭遇戰略挑戰,因此不能允許烏克蘭加入,該主張被拜登政府接受。作為折中和安撫方案,北約向烏克蘭提供了一個沒有確切時間表的『路線圖』,同時加大對其軍援力度,延續了此前一直『拱火』的做法。
其三,暴露了北約東翼和西翼成員國之間的分歧。北約利用烏克蘭危機吸納芬蘭和瑞典成為新成員而實現再度擴容,使其在東翼方向對俄羅斯形成更緊密的包圍和更直接對峙之勢,俄歐間的戰略緩衝帶因此近乎消失殆盡,永久性改變了歐洲的地緣格局,北約和俄羅斯的矛盾因此會更尖銳、更難解決且長期化。在此情形下,部分國家為獲得美國的永久『保護』,在諸多問題上甘願為美『打前站』、甚至『搞衝鋒』,有時還在歐洲內部起到『尾巴搖狗』的作用。對法德等傳統歐洲大國而言,雖然在安全上確實要依賴美國和北約,但是也希望能保持一定的戰略自主,而非完全追隨美國的戰略節奏。這就使它們與上述國家在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等問題上出現一定分歧。
作為冷戰的產物,北約本應隨著冷戰結束退出歷史舞臺,但在現實中反而是一再借助戰爭和衝突實現『續命』和擴容。此次峰會上,北約企圖利用烏克蘭危機實現再度『激活』甚至是強化。正如其成員國在此次峰會上看似形成『共識』,其實包含較多分歧所表明的那樣,除非北約能徹底擺脫冷戰思維,尤其避免成為大國直接對抗的工具,否則日益復雜的現實會進一步擴大並激化其內部分歧,進而對其自身產生反噬作用。對美國而言,利用制造衝突甚至戰爭的方式去掌控北約國家,遲早面臨信譽破產。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