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際  >  觀察
搜 索
美國的『基建大餅』和『基建尷尬』
2023-09-29 10:06:20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日前,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主持召開第二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時稱,他正在推進向『太平洋島國基礎設施倡議』投資。

  由於口誤,他把計劃投資的4000萬美元放大了一千倍,說成了『400億美元』。

  路透社報道截圖

  類似的口誤並非第一次。

  在去年底的美國—非洲商業論壇上,拜登把『非洲數字化轉型倡議』中擬為非洲投資3.5億美元,說成了『3500億美元』。

  出現口誤並不稀奇,但每次都把數字往大了說則耐人尋味。或許,是因為美國太急於在基建領域發揮『世界領導力』了。

  美國的『基建大餅』缺乏成功的先例

  其實除了『太平洋島國基礎設施倡議』和『非洲數字化轉型倡議』,美國政府近年來已經出臺了好幾個跟全球基建有關的宏大計劃。

  拜登政府上臺不久,就在2021年6月帶領七國集團提出所謂『重建更美好世界計劃』,宣稱要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開發所謂『高標准的』『價值觀驅動的』基礎設施項目。

  2022年6月,拜登推動七國集團國家啟動『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宣稱要在2027年前籌集6000億美元,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基礎設施的資金。

  在不久前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美國發起的『印歐經濟走廊』又粉墨登場。該項目旨在使阿拉伯國家通過鐵路彼此相連,並借由海上航線連接印度。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報道截圖

  可以說,自本屆政府上臺後,美國幾乎每年都會給世界畫出新的『基建大餅』,但有哪些餅能變成現實卻要打個問號。

  一些觀察人士對這些由美國牽頭的項目前景表示懷疑,因為此前的幾個項目已經銷聲匿跡。

  比如早在奧巴馬時期,時任國務卿希拉裡就在阿富汗提過所謂『新絲綢之路』計劃,後來不了了之。

  有專家指出,美國主導的基礎設施計劃是『報復性、分裂性和動機驅動的』,而且『缺乏成功的先例』。

  還有專家諷刺說,『沒有人會天真到相信美國提出的新計劃,它只不過是又一個競選話題』,『美國政策制定者甚至在國內都無法實現這些幻想,更不用說在海外了』。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就連拜登自己在7月底的一場競選籌款活動上也承認,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球只排名第14位,『恐無法引領世界』。

  這些物理崩潰正在發生

  事實上,單是今年以來,從極端天氣到火車脫軌等一系列天災人禍,就已經足以自曝美國基礎設施的家丑了。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網站日前發文說,在美國,火車脫軌、高速公路和橋梁坍塌以及大壩潰壩這樣的事故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道路、供水、供電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已經嚴重老化。

  文章稱,美國基礎設施大多建成於上世紀中期,基礎設施綜合狀況退化嚴重,許多『物理崩潰』正在發生。

  有統計顯示,美國61.7萬座大小型橋梁中,近十分之一的橋梁嚴重受損;美國超過三分之二的道路急需維修或翻新;美國潛在高危險水壩的數量已超過1.5萬座,許多是在二戰期間或之前建造的;美國地質調查局7月初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因為污水系統老化,美國近一半的自來水中含有至少一類有毒的合成有機氟化物。

  還有統計顯示,美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支出僅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2.5%,該比例不到歐盟的一半。而資金的長期缺乏已經耗盡了許多解決方案的時間。

  《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截圖

  事實上,許多災難本可以避免。

  在過去的25年裡,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一直在對全國的基礎設施狀況發出警告,但始終被忽視。

  根據該協會2021年發布的最新評估報告,美國基建的總體狀況評分為『C-』。這一評分意味著總體上處在『平庸』水平,一些領域『有重大缺陷』。

  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估計,未來十年,美國面臨近2.6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缺口。

  『建築動力』網報道截圖

  『美國的任何地方在突發災害來臨時都無法幸免』

  自上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脫實向虛』以來,伴隨著產業空心化的日趨嚴重,基礎設施的年久失修問題愈發凸顯。

  美國外交關系協會近日發文說,過去20年,美國的基礎設施質量與其他國家相比穩步下降。

  文章舉例稱,美國的『寬帶鴻溝』很嚴重,農村和低收入社區缺乏可靠快速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美國固定寬帶覆蓋率僅排名第16位。

  然而,與此同時,美國在基礎設施支出方面卻落後於其他發達經濟體。

  分析表明,在過去20年裡,美國的基礎設施支出在二十國集團(G20)國家中排名墊底。

  美國外交關系協會官網截圖

  由於霸權心態作祟,一心想打造小院高牆、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美國在基建領域也選擇了閉門造車。

  比如《兩黨基礎設施法案》中就特別強調了產業鏈本土化的原則。此外,拜登政府還發布行政命令,要求對於聯邦政府資助的項目,采購鋼鐵等原材料時必須選擇美國制造。

  美國基建成本本來就長期高於歐洲或亞洲同類項目,『買美國貨』條款強行對材料來源做出限制,無疑增加了生產成本、降低了生產效率,等於自己把路堵死了。

  再加上投資不足、成本高昂、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全美基建項目大量積壓,新的基建項目更不樂觀。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加州高鐵自2008年宣布開建以來,15年間一英裡也沒有造出來,更缺乏足夠的資金來完成這個項目。最新估計顯示,完成從洛杉磯到舊金山的整個高鐵系統將花費超過1280億美元。

  考慮到美國財政赤字激增、債臺高築、通脹高企等長期積累的問題正日益成為黨派斗爭的主要發力點,隨著2024大選年臨近,兩黨圍繞相關問題的分歧和爭論勢必進一步昇溫,基建投資前景更顯黯淡。

  美國科技類博客網站『科技咀嚼網』發文指出,美國在基礎設施投資等問題上的失敗,使美國的任何地方在突發災害來臨時都無法幸免。

  『科技咀嚼網』:由於拒絕投資建設足夠的公共基礎設施,國家領導層已經無法履行保護公民健康和安全的基本職責。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