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在泰國北部夜豐頌城區的邦洛寺,親屬幫一名參加波桑龍出家儀式的『玉童子』剃去頭發。新華網記者李芒茫攝
游人罕至的山城
從曼谷坐一個小時的飛機降落泰北清邁後,驅車8個小時,在茫茫山巒間繞過1864道彎路,夜豐頌府纔在薄霧間漸現輪廓。
夜豐頌府位於泰北清萊府西北角,面積約為1.2萬多平方公裡,其西、北部毗連緬甸,東瀕清邁府。境內山巒密布,林木茂盛,河流縱橫,終年雲霧籠罩,故被戲稱為『三季霧都』或『泰國的瑞士』。
泰國四月的酷暑籠罩著群山環繞的小城,偶見轟鳴的小飛機挨著樹梢掠過,帶著寥寥幾個游人,降落在小城起降難度極高的機場上。
小城人少,平日無論晝夜都非常平靜。
夜豐頌的大部分人口由撣族構成,撣人(ShanPeople)是泰族的支系,早年從中國遷徙過來,現大多數分布在緬甸東北部及泰國北部。泰國的撣族人自稱為『大傣族』(Tai Yai),據悉是在19世紀緬甸被英國殖民後逃難過來的撣人後裔。撣人在泰北的棲息地還包括清萊、南邦、清邁等偏僻的山城,以伐木馴象、種植業為生,篤信佛教,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當地物價低廉,至今游人仍能享受到10株(約合2元)一瓶的飲料和不到500株(約合100元)一晚的乾淨住宿。此地並不像泰國的其他旅游景點那樣,游客價格總比本地人價格高出幾倍。
在這裡,沒有滿街向游人兜售商品、說得一口流利外語的小販,也沒有時刻准備著宰客的計程車或嘟嘟車;有的卻是願意免費將游人送至目的地的旅店老板,和熱情地將家中美食分予外來人的當地居民。本地人將游人視為『朋友』或『客人』,而非謀取利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