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在泰國北部夜豐頌城區的邦洛寺,參加波桑龍出家儀式的『玉童子』手持放置有剃刀的荷葉,等待剃發。新華網記者李芒茫攝
泰國境內幸福指數最高之處
在旅游大國泰國,夜豐頌因遠離大城市、難以抵達,其旅游業一直不發達。相比起游人如織的其他旅游目的地,夜豐頌不為人知,也不算富裕,卻被評為泰國境內幸福指數最高、犯罪率最低的地方。
在這裡,撣族人的友善比其獨特悠久的民俗更令人回味。
穿著長筒裙的老嫗牽著孫兒前來湊出家節的熱鬧,在游人好奇的打量下,老奶奶慈愛地教導小孩對著游人的鏡頭行合十禮。游行隊伍到達前,年輕的撣族女子端著家裡鮮榨的翠綠蔗汁,守在路口派給被熱辣的陽光折騰得大汗淋漓的陌生人們。游行隊伍由戴著草帽、身著撣服的妙齡女子引路,她們盡可能地緩步前行,以方便邊走邊拍照的人們。
出家節的小主角們千呼萬喚始出來。玉童子身份尊貴如王子,雙腳不可著地。人們相信初次踏上人生修行之路的他們能為家人帶來好運,以他們為驕傲。
玉童子過處,游行隊伍一路起舞,並順手拉來游客們加入他們,一同狂歡。路人不斷向玉童子撒爆米花,以示祝福。他們給身邊任意一個游客分爆米花,讓游客也能為玉童子獻上祝福,共同沐浴這個儀式帶來的恩典。
旭日高照,游行隊伍顯然體力不支,卻不改歡顏。小城每家每戶的門前都幾乎擺上了冰水、食物,免費供路過的游行隊伍和游人解暑。
四十出頭的阿莎(Sa)端著銀盤尾隨隊伍,欣喜的目光一直未曾離開過騎在父親脖子上的小王子。盛裝打扮的她在連日的操勞中略顯疲態,隔著漫天鑼鼓聲,她扯著嗓子,卻仍耐心地為記者講述她家小王子的出家經歷。
三番詢問下,她乾脆邀請與之素不相識的記者坐上他們的車前往家裡,見證儀式。
這一次充著獨特民俗跋山涉水而來的人們多為外國記者,游客不到二十人。在玉童子家裡,早已坐滿從各地趕來的親友,他們說著撣族語,盡管語言不通,卻視陌生的來客為座上賓,在比劃中盡現質朴的熱情。
被問及是否希望有更多游客前來,讓旅游業帶旺這個靜謐的小城,她說無所謂,但求不要帶來污染和打擾他們的生活。
『這裡路遠,又難走,你能來我們很歡迎。我們希望捎上你,一起接受玉童子的祝福,讓好運也降臨你身上。』阿莎邊為記者分來宴請親朋的豐盛撣族大餐,邊將自制的『撣族威士忌』倒滿一個空瓶,讓記者帶回去品嘗。
玉童子虔誠地用巴利文念出段段經文,親朋好友的撣語呢喃中,整棟撣家木屋都籠罩在祥和喜樂的氣氛中。
在這個終年躲在雲霧之後的山城裡,『游客』二字真正回歸到了』游人』及『客人』的原本含義,人與人間不談價格,卻樂於分享,心中一片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