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際  >  國際新聞
搜 索
從『美聯航事件』看美式傲慢
2017-04-14 15:14:59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他們沒有動力去讓顧客的飛行體驗變得更好』

  存在問題的其實不是美聯航一家。在『美聯航事件』發生後,美國社交網絡上掀起對美國航空公司的『集中吐槽』:機型老,設施舊,空間狹窄,娛樂系統缺失等。如果說美國國際航線的飛機餐總體質量屬中等偏下的話,美國的國內航線就比較差了,只提供飲料,餐食還要花錢買。提起行李被亂扔以及空乘的服務態度,更是一把『辛酸淚』。

  美國航空公司服務差的問題早就存在,特別是廉價航空服務『慘不忍睹』。福克斯新聞稱,安柏瑞德航空大學和威奇塔州立大學本周一發布關於美國航空公司整體服務質量的年度報告,結果顯示,阿拉斯加航空公司是美國服務最好的航空公司,緊隨其後的是達美航空,廉價航空公司邊疆航空排名倒數第一,另一家廉價航空公司精神航空倒數第二。在skytrax網站上的2016年全球最安全、服務最好綜合排名中,美國航空公司只有達美航空排名最高——第40名。美聯航排到第68位,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生』。

  之所以如此,首要原因是美國1978年通過的《航空放松管制法》,導致大量低成本、低服務航空公司湧入市場。盡管乘客收獲了機票價格大跳水的好處,但也開始經受服務下滑的負面效應。

  實際上,在價格管制年代,美國航空公司曾以優質服務聞名世界,但隨著管制放開後的激烈競爭和市場需求,價格取代服務成為決定性因素,越低價越好。美國的航空業和很多國外航空公司不同,都是私營,沒有政府補貼。這使得『鑽到錢眼裡』的航空公司領導層們完全不關心服務,不在乎乘客的利益,只在乎縮減成本。放松管制帶來了有競爭力的價格,帶來了美國航空旅行的平民化,也讓惡劣飛行體驗開始多了起來。

  更重要的是,2000年以來,美國幾大航空公司經過破產重組,形成了對市場的壟斷。美國網絡媒體『Vox』稱,美國4家航空公司佔有了8成市場份額。去年,美國航空業的盈利是200億美元。『他們沒有動力去讓顧客的飛行體驗變得更好,因為顧客們沒有多少選擇。』

  有統計稱,過去10年,大型美國航空公司數量因兼並減少了一半。非營利組織『FlyersRights』總裁哈德森對這一現象觀察多年,他總結說,同1980年前相比,現在空中旅行變得更快、更方便,但飛行體驗卻在朝相反方向發展。

  『一場「我們」與「他們」的對立』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美聯航的劣跡有共鳴?』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寫道,這顯示公眾對航空業及更廣的服務經濟深深的沮喪。很多人感受到越來越多的不當對待,享受的服務所分層級越來越多。

  『航空旅行中,一場「我們」與「他們」的對立。』《紐約時報》13日分析說,航空業之所以達到如此不友好的頂點,可以追溯到『9·11』,該事件導致更多安全規定出臺,以及對隨身行李的限制。有分析稱,這改變了航空業的文化,乘客服務問題變成了執法問題。

  『9·11』給美國帶來的影響是獨特的,但這只是一方面。不少分析認為,美國航空業對顧客的怠慢與工會也有很大關系。美國服務業不怕顧客,怕員工,因為員工稍有委屈,工會就會組織他們罷工。而美國航空業是工會最強大的行業之一。也許正是過去慘痛的罷工教訓使美國航空公司承受巨大壓力,航空界的泰斗級人物誓言捍衛員工利益。

  很多人還記得,在美聯航暴力驅離亞裔乘客事件剛發生後,一位名叫戈登·貝塞恩的美國大陸航空前CEO,公然力挺美聯航並稱大衛·陶『幼稚得像個孩子』。貝塞恩是美國航空界的大佬,曾使美國大陸航空起死為生。在1998年出版的《從最差到第一》一書中,他直言不諱地寫道,希望確保乘客和員工都喜歡大陸航空對待他們的方式,因此『客戶永遠是對的』這一格言在大陸航空公司站不住腳,『不能僅僅因為你買了一張票就有權虐待我們的員工』。

  據《赫芬頓郵報》報道,被稱為『神話締造者』的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創始人赫伯·凱勒爾持同樣觀點。難道顧客們不總是正確嗎?『不』,凱勒爾曾厲聲說,『我認為這是一位老板可能對員工做出的最嚴重的背叛行為。顧客有時是錯的。我們不搭載此類顧客。』這一立場顯然是員工優先,即便這意味著怠慢顧客。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美國的壟斷行業中,利益集團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美國鐵路行業常年得不到發展很大程度上源於航空與汽車行業的強力反對。當利益集團綁架了政治與公共服務,普通民眾的利益就很難得到完全保障,更何況航空領域還和軍工利益集團有所關聯。『此外,工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型壟斷企業一般會有一個強大的工會,他們首先關注的就是工人的福利。在經濟繁榮的時代,員工福利與顧客需求之間的矛盾往往不太突出,但一旦經濟下行,很多問題就會立即暴露出來。』

  王義桅說,歐洲的工會也很強大,但歐洲社會整體福利較好,工作時長和制度等都較為寬松,加上國有企業較多,因此員工與顧客的矛盾更多是以罷工的形式爆發出來,而且這種罷工還時常帶有一些公益色彩。而美國是一個相對低福利的國家,工人需要靠在一個企業長期服務來累積較好的保障待遇,通常不會輕易采取罷工的方式,矛盾有時就會以其他方式爆發出來。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