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安全感之後:歐洲向右轉,不可避免?】
面對近年來接二連三的恐怖襲擊,歐洲民眾的態度從最初的恐慌、迷茫,逐漸變得麻木。在此過程中,民族主義情緒不斷發酵,成為近年歐洲極右翼勢力崛起的重要因素。
在法國2017年總統選舉中,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迎合選民訴求,打出了『法國優先』牌,成功擊敗了共和黨、社會黨等傳統大黨,與獨立身份參選的馬克龍進入了第二輪。這似乎是在表達一個聲音——歐洲民眾漸漸對傳統政黨失去信心,摒棄長久以來的所謂『政治正確』。
然而,民眾似乎也懷疑著極右翼政黨的執政能力。在法國、荷蘭的大選中,極右翼政黨均『雷聲大、雨點小』,未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不難看出,歐洲民眾在面對恐怖主義的威脅時,表現出復雜又矛盾的心態。不過,只要歐洲還未找到徹底根除恐怖主義威脅的辦法,極右翼政黨就依然能夠得勢,歐洲政治『向右轉』的趨勢就不會停止。
【大眾反恐:『不害怕』的民眾如何不再受傷?】
隨著近年來恐襲頻發,歐洲也築起了反恐的『銅牆鐵壁』——加強反恐預警、情報搜集、邊境管控等等。然而,面對恐怖襲擊的新態勢,現有的反恐舉措已遠遠不夠。
分析指出,恐怖分子在著名地標作案頻頻得逞,暴露出歐洲城市公共場所安保嚴重滯後於反恐形勢,及其所顯示的『被動防御』狀況。有鑒於此,德國研制出『紅綠燈反恐預警系統』,用顏色評估危險分子,主動反恐。
此外,歐洲國家的反恐措施,還呈現聯合協作、從『精英反恐』走向大眾的趨勢。英國與法國6月共同發布的反恐措施中,要求加強社會領域的宣傳,表明了歐洲國家引導民眾掌握反恐知識,調動民間力量反恐的決心。
巴塞羅那恐襲之後,西班牙首相拉霍伊表示,恐怖分子摧毀不了一個熱愛自由的、團結的民族。而為遇難者默哀的民眾也喊出『我們不害怕!』的口號,展示勇氣和決心。然而,如何讓民眾不再受傷,恐怕仍是歐洲各國政府要持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