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鵬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去年12月,美方罔顧事實、顛倒黑白,以所謂涉疆『強迫勞動』為由,通過所謂的『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UFLPA)。180天後,該法於今年6月底生效,進入實施階段。6月,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國土安全部先後發布《進口商操作指南》《防止進口中國用強迫勞動開采、生產或制造的商品的戰略》,為UFLPA具體執行提供指導。
其法律執行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實體清單』模式對華施壓。美國國土安全部推出所謂涉疆『強迫勞動』實體清單,對被列入清單的中國涉疆企業生產的商品,實施進口禁令;二是精准打擊新疆產業鏈,制裁重點包括服裝、棉花、番茄、硅基及相關光伏產品;三是要求進口商承擔兩大義務。進口商需要調查、追蹤供應鏈全流程,履行好盡職調查義務,確保商品不涉及新疆所謂『強迫勞動』。此外,一旦CBP需要,美進口商負有舉證責任,證明進口商品不涉及新疆所謂『強迫勞動』。
對中國頻頻打出『涉疆強迫勞動』牌,是美國將對華經濟問題政治化、產業問題『人權』化的典型手段,極為粗暴惡劣。值得高度關注的是,美國禁止進口中國所謂『強迫勞動』產品,不限於新疆本地企業生產的產品,還包括中國其他地區參與『援疆項目』『對口幫扶』企業生產的產品。因此,美國此舉不僅僅是獲得貿易優勢、強行重塑全球產業鏈,還具有遏制中國經濟發展、毀滅中國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夢想的戰略考量。
根據CBP統計,截至2022年6月,美國因『強迫勞動』共對全球發出54個暫扣令、9個調查發現,其中35個暫扣令、5個調查發現針對中國產品。美國對華頻頻以所謂涉疆『強迫勞動』為由『下黑手』,不僅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和新疆發展,也給世界經濟和美國自身帶來諸多負面衝擊,造成多輸局面。
加劇美國企業額外負擔
首先,美國進口商面臨著額外的負擔和成本。美國把涉疆『強迫勞動』的供應鏈核查監管責任轉移給了企業主體,為履行『責任』,企業不得不僱傭額外調查員工或為其提供調查應訴服務的公司支付費用,無形中增大進口商成本。
其次,該法讓許多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面臨困局。美主流輿論抨擊苹果、耐克等企業產業鏈中的產品涉及新疆所謂『強迫勞動』,為撫平國內輿論,他們不得不『自證清白』,剝離其中所謂的涉疆元素。但是,中國的法律也有明確的反對商業歧視性內容,一旦追究起來,美國企業將面臨進退維谷的局面。
如果為減少由美國挑起的所謂『強迫勞動』政治風險,美國企業強行調整涉華產業鏈,甚至進行產業鏈的地區重新布局並力求『多元化』,企業將面臨生產效率下降,短期經營成本陡然昇高、甚至失去最具潛力的中國市場的不利局面。
惡化美國通脹形勢
目前,美國通脹高達9.1%,創下40年新高,嚴重加劇經濟復蘇風險,成為拜登和民主黨中期選舉的最大負擔。而美國大打『新疆牌』將會繼續惡化美國的通脹形勢。美輿論預測,美國進口新疆產品佔其全部進口不足0.5%,對美國通脹影響或有限。但是情況絕非如此,從棉花及紡織品來看,雖然中國對美國的直接出口規模有限,但中國未加工的棉花出口到越南、印度等14個國家,紗線出口到全球190個國家。
執行UFLPA將很可能繼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再次人為擾亂全球產業鏈,制造美國紡織品等產業鏈『斷點』風險,加劇美國國內通脹壓力。從太陽能產業鏈看,全球近一半的多晶硅來自新疆。為減緩太陽能產業鏈斷裂和國內通脹壓力,拜登政府不得不臨時豁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組件的兩年關稅。若將中國多晶硅排除出產業鏈之外,會造成相關產業鏈的嚴重動蕩,美國難以獨善其身。
拖累世界經濟復蘇
當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紛紛下調2022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世界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困擾,出現大『滯漲』風險上昇,亟待各國再次同舟共濟,應對潛在危機。但是,美國的做法卻在破壞全球產業分工合作,給世界經濟復蘇造成嚴重困擾。
當今俄烏衝突還在持續,美國趁火打劫的做法正在導致引火燒身。僅僅能源格局的動蕩就已經讓美國的通脹問題難以化解,涉疆法案的實施將讓美國經濟雪上加霜。希望美國及時反思、引以為戒,不要再生事端而淪為世界經濟的動蕩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