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際  >  國際新聞
搜 索
這個非洲國家面額最大紙幣上,為何印著中國雜交水稻
2024-09-02 07:16:31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將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將於9月5日出席峰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講話。

  理解中非合作、中非友誼,我們從中國雜交水稻在非洲落地生根的故事說起。

  在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面額最大的20000阿裡亞裡紙幣上,印制著中國雜交水稻的圖案。這是為何?

  01

  糧食短缺是長期困擾非洲國家的難題。中國經過幾十年艱苦努力,解決了14億人民的吃飯問題,我們對非洲人民『零飢餓』的訴求感同身受。

  半個世紀前,雜交水稻在中國率先成功研發並大面積推廣,助力中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

  讓中國雜交水稻漂洋過海,在非洲大地落地生根,是助力解決非洲糧食短缺問題的可行路徑之一。

  2006年,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承諾在非洲建立10個有特色的農業技術示范中心。

  2007年,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示范中心項目啟動,一批中國專家來到馬達加斯加。

  說到馬達加斯加,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熱帶雨林和野生動物。事實上,馬達加斯加經濟以農業為主,水稻是主要農作物,佔該國農業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從前,這裡的水稻種植一直都是『靠天吃飯』,由於缺乏優質的水稻種子和成熟的水稻種植技術,稻米產量始終無法完全滿足本國民眾口糧需求,仍需依賴進口。

  中國專家帶著中國雜交水稻來到馬達加斯加,面臨了重重困難——艱苦的生活條件,當地人對雜交水稻的『不了解、不相信』,當地特有的種植難題……

  迎難而上,中國專家團隊將各種困難一一攻克,成功培育出多種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高產雜交水稻種子,通過馬達加斯加政府的審定。試種也大獲成功,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7噸,而當地水稻原本的產量僅有每公頃2.5噸左右。

  實打實的穩定、高產,讓越來越多當地人接受中國雜交水稻。如今,提到雜交水稻,馬達加斯加人直呼『擦拉貝』(當地語,意為『最好的東西』)。

  胡月舫是中國專家團隊中的一員,他在馬達加斯加一待就是十幾年,在田間地頭頂著驕陽用當地語言教當地人種植雜交水稻,皮膚曬得黝黑,早已和當地人打成一片。

  離家萬裡十幾年,他的想法很朴素,『袁隆平教授說過,把雜交水稻推廣到全球,讓非洲人民吃飽飯。我就一個村、一個鄉、一個區地跟他們講課,傳授技術。你要把事情做好,給農民帶來好處,你纔是一個合格的農業技術員』。

  因為種植中國雜交水稻,馬達加斯加農民蒂娜不僅能滿足一家人的吃飯需求,還有多餘的水稻能夠進行售賣,她的收入不斷增加,還蓋了新房。『收割水稻的時候,看到田裡的水稻就很開心。我一直想和其他老百姓說,「來看我們的地吧,種植雜交水稻可以減少我們的貧苦」。』

  從2007年到2023年,中國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的累計推廣面積已達到5萬多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7.5噸左右,是當地平均單產的2至3倍。馬達加斯加成為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非洲國家。按照計劃,在未來幾年內,馬達加斯加將在全國23個大區內全面推廣種植雜交水稻。

  中國對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技術的援助,還遠不止提高種植面積和產量這麼簡單。2019年,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馬達加斯加南南合作項目啟動,覆蓋雜交水稻從育種到銷售全產業鏈。如今,馬達加斯加成為首個實現雜交水稻育種、制種、種植、加工和銷售全產業鏈的非洲國家。

  2023年6月,在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唐人萬壽園內,『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墓前,馬達加斯加農業部原秘書長拉庫托松·菲利貝爾不遠萬裡帶來了一份承載著真誠謝意的禮物——產自非洲的雜交水稻大米。

  02

  不僅是馬達加斯加,中國持續向有需要的非洲國家和地區推廣雜交水稻,助力糧食安全和減貧。

  2022年,中國援布隆迪高級農業專家組組長楊華德,獲得布隆迪總統頒授的國家功勛成就獎。

  2015年至今,楊華德帶領專家組在布隆迪推廣雜交水稻種植技術,成功將該國水稻產量由平均每公頃3噸提昇至10噸,為解決布隆迪糧食安全問題作出了卓越貢獻。

  楊華德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他注重培養當地的水稻技術人員和農戶,近10萬布隆迪農戶受益。中國農業專家組在布隆迪設立的水稻減貧示范村,讓當地政府提出的『人人有所食、人人有儲蓄』願景成為現實。

  『絲綢包裹的種子,來自中國,飽滿飄香的稻谷,長在非洲。從一個項目,到一個產業,黃皮膚漢子的執著,讓黑皮膚的兄弟理解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意。稻浪千重,路遠情長。』

  這是楊華德獲得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時的頒獎詞。這段話,也是一位位中國援非農業專家的真實寫照,更是中非農業合作的生動側影。

  在非洲西部國家布基納法索,過去水稻每公頃產量通常僅兩三噸,從中國引進雜交水稻後,每公頃產量能達10噸以上。

  布基納法索農業、動物和漁業資源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過去該國每年需花費1600多萬美元進口大米。從中國引進雜交水稻後,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基本實現了大米『零進口』。『節省下來的錢可以用於其他民生改善項目,所有民眾都能受益。』他表示,希望更多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能夠傳播到非洲,這對於布基納法索乃至整個非洲消除飢餓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莫桑比克,由中國援助的萬寶項目在該國南部種植了2萬公頃雜交水稻,每公頃產量從原先的1.5噸提高到8噸。莫桑比克駐華大使介紹,當地民眾期待,更多的萬寶項目能在莫桑比克推廣。

  在肯尼亞,由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研發的面向非洲的節水抗旱稻,經過7年試種,表現出色,有望於今年年內在肯尼亞通過新品種審定,為這個80%以上大米依賴進口的非洲國家帶來糧食自給的新希望。

  把時間撥回到2019年12月,袁隆平在海南三亞舉辦的首屆中非農業合作論壇上表示,他有一個心願,希望雜交水稻在非洲各個國家發展起來,解決非洲的糧食安全問題。

  如今,在廣袤的非洲大地上,他的心願正逐步實現:在眾多中國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企業的努力下,已有20多個非洲國家種植中國雜交水稻,推動非洲多國的水稻產量從每公頃平均2噸提昇到7.5噸。

  03

  『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嚴峻復雜,中方願繼續同世界各國一道,堅持命運與共、和衷共濟,推進全球發展倡議,加強糧食安全和減貧領域合作,為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建設沒有飢餓貧困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2022年11月,習近平主席向『雜交水稻援外與世界糧食安全』國際論壇發表書面致辭時強調。

  言必信,行必果。中國雜交水稻在非洲落地生根,為非洲多國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是中非最關注的領域之一,也是雙方合作的優先方向。不只是雜交水稻,近年來,中非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等機制平臺上不斷深化農業務實合作,碩果累累。

  根據《中非合作2035年願景》首個三年規劃,中國已向非洲派出500餘名農業專家,培訓近9000人次農業人纔。截至2023年底,中國在非洲建成了24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帶動相關地區農作物平均增產30%至60%。

  中國農作物品種和中國農科技術跨越山海,在萬裡之外的非洲大陸生根發芽,把沃土變良田。一座座農業合作園區和農產品加工廠拔地而起,一項項中非農業貿易便利化措施陸續落地,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發展。

  2023年8月,在中非領導人對話會上,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中方願實施「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劃」。中方將幫助非洲拓展糧食作物種植,鼓勵中國企業加大對非農業投資,加強種業等農業科技合作,助力非洲農業轉型昇級。』

  對話會後,中方發布《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劃》,為中非農業務實合作再添新動能。

  農業合作只是中非守望相助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在中國和非洲國家領導人的戰略引領下,中非各領域合作全方位發展。中國連續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同52個非洲國家和非盟委員會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雙方的合作領域正在向數字、綠色、航空航天、金融等新興領域延伸。

  『對待非洲朋友,我們講一個「真」字。開展對非合作,我們講一個「實」字。加強中非友好,我們講一個「親」字。解決合作中的問題,我們講一個「誠」字。』習近平主席用『真、實、親、誠』四個字詮釋中非關系真諦。

  攜手再出發,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期間,中非領導人將圍繞『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築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共敘友情,共商合作,共話未來。

  站在新起點上,雙方將推進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再上新臺階,續寫中非友誼新篇章。攜手同心、並肩前行,中非的未來一定會『非』常好!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