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為何『民粹成災』?
歷史上以航海通商聞名的荷蘭,素以自由、開放和包容著稱,似乎難有極端政治思潮存身之地。但此次荷蘭議會選舉之所以引發關注,主要原因恰恰是近年來極右翼政治勢力在該國的迅速擴張,並大有『和平造反』、當家做主之勢。
因政見不合而從自由民主黨出走的維爾德斯在2005年成立自由黨,在次年的荷蘭議會選舉中一舉奪得9個席位並在歐洲議會選舉中成為荷蘭第二大黨,在2010年的地方議會選舉中成為議會第三大黨,並在2012年議會選舉初期風頭強勁。近年來由於經濟不振、歐債危機、移民、難民問題在歐洲發酵,歐洲一體化陷入困局,歷來主張反移民、反歐盟的自由黨因此獲得了廣大民眾的空前支持,在這屆議會選舉前的民調中一直保持領先。荷蘭與土耳其之間在選舉前夕爆發的有關『拉票』問題的外交衝突,也被認為是自由黨的可乘之機。極右翼政黨能否借機上位,就成了此次荷蘭議會選舉前的最大懸念。
除去諸多棘手問題的刺激,荷蘭『民粹成災』還有更復雜、深層的經濟和政治根源。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盡管荷蘭在歐元區債務危機受到較大衝擊,但由於其基本面好,荷蘭經濟近年來持續好轉。2016年經濟同比增長2.1%,人均GDP達到45000多美元,失業率下降到5.4%,接近充分就業的水平。但良好的宏觀經濟表現並沒能轉化為民眾切實的獲得感。由於經濟恢復需要時間,更由於近年來荷蘭的人口增長(主要來自移民人口增長),人均GDP水平距歐債危機前2008年的57000多美元還有相當距離。這是自由黨靠打反移民牌、主張民粹政治而得勢的主要經濟和社會根源。
在政治層面,荷蘭在墮胎、吸食大麻和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方面走得最快最遠,其自由、開放和前衛也產生了大量的社會治理問題,這是荷蘭政治一定程度上回歸保守甚至民粹的政治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