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美聯航顯然走太遠,遠到匪夷所思。
首先,機票超售後,被拒乘客通常沒機會拿到座位票和通過登機口,登機後再被無端趕下機,沒人有這種心理准備。
其次,美聯航當時根本沒有超售,而是以此為借口,要求已登機乘客給本公司機務人員騰位置,也即說謊要求消費者給員工讓道。
再次,美聯航首席執行官的道歉前倨後恭、表裡不一。但凡看到他頭一天聲明裡『重新安置』等另類事實描述,要相信他的真誠,不得不說難度真的很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從美國媒體和網絡評論看,普通人對美聯航乃至整個美國航空業的怨氣和怒氣,還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此次暴力逐客事件,順理成章成為『噴發口』。
的確,美國航空公司對待經濟艙乘客,越來越給人一種雁過拔毛、錙銖必較之感——想選靠窗、靠過道座位,獲得額外伸腿空間,提前登機,吃飛機餐,托運行李,都得另掏腰包。
有報道說,有的航班現在就連座位上方的登機行李艙,也要求乘客另外付費纔能使用。
過去,機票超售後,自願改簽的旅客能得到現金補償,現在大都變成有限制條件、猶如雞肋的代金券。
《紐約時報》評論文章說,美國航空業對待普通旅客的方式越來越招人怨恨,『讓消費者感到不舒服如今成為航空業日常運營的標准化程序』。
原因?航空業的壟斷首當其衝。
在共和黨的小布什和民主黨的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航空業經歷一系列大型並購。到2016年,包括美聯航在內的四家航空公司佔據了美國市場69%的份額。在『抵制美聯航』的呼聲中,不乏這樣從現實出發的無奈感嘆:恐怕很多時候沒得選,不想坐也得坐。
航空業『店大欺客』,政府監管松馳也難辭其咎。